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最近閒讀古代文論,發現韓愈不少文學主張想法獨特新穎,別具一格,我認為韓愈的理論不僅僅是文人寫作的規範依據,更可以將其與現在的藝術創作,尤其是書法創作聯絡起來,從而借鑑千年之前古人的智慧,達到藝道合一的完美境地。下面就嘗試針對韓愈的某些文學理論來闡發一下,具體有哪些方面可以為現在書法創作所借鑑,如果對現在正處於迷茫期的書法愛好者、書法家有所啟發,那自然是我所願意看到的。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在講韓愈文論之前,我們先說說韓愈這個文論提出的背景。總體來說,中國文學文體的發展很有意思。在我們今天看來,詩歌它就是詩歌,散文就是散文,區分的很清楚。但是古人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創制了一種非常奇怪的文體——駢文。駢文最早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朝李斯寫了不少辭采華麗,語句工整的散文,比如李斯代表作《諫逐客書》,行文辯麗可觀,辭采華美鋪陳排比,有戰國縱橫家的氣勢,尤其是李斯《諫逐客書》中間的部分,歷代為人所稱道。所以李斯也被稱之為駢體之祖。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後來,漢代漢賦文體受到詩歌的影響,其詞句逐漸追求對仗、對偶和音律和諧,經過詩歌和漢賦的洗禮、融合,駢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達到鼎盛。駢,這個字本意其實就是指兩匹並排在一起的意思,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其中的“駟”指的就是四匹馬並排一起。從駢這個字的意思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駢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形式、句式的工整。有時候這個固定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境地。比方說明明要說一句簡單的話,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在駢文中卻非要搞好幾句,而且字數必須一致,要是字數長短不一,就生搬硬造,創造詞彙來拼湊。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那你想,這樣的文章,其實就是在說車軲轆話,囉囉嗦嗦一大堆讓人不知所云。所以,到了唐朝,柳宗元、韓愈以及韓愈之前的人都對這種文體嗤之以鼻,極力反對,他們據此倡導併發起了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簡單來說就是倡導行文簡潔,學習古典散文,比方說司馬遷的《史記》、《莊子》等先秦古典散文的風格,倡導言之有物,反對駢文無病呻吟。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具體在闡釋這方面內容的時候,韓愈提出了兩點:第一點主張就是文以明道。他在《答李翊書》這樣寫道:氣盛則言之短長與高下者皆宜。這裡面,韓愈明顯是提倡氣的。這裡的氣,其實是從孟子“養氣說”和梁肅“文氣說”中發展提煉而來。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這裡面氣,其實就是指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情感氣質。寫文章要有文氣。那麼同樣的我們寫書法也是如此。很多人不懂什麼是書卷氣。其實書卷氣就是文人氣,就是在你書法中體現出來的你的修養、學識、涵養。氣在你書法創作中,不僅體現在最後書法作品整體的格調和氣韻上,還體現在你創作過程中的狀態。以“氣”運書,則書法為神品,以書運“氣”,則為次之。無“氣”運書,則為下矣。韓愈認為,只要有氣,有修養,那麼寫出來的文章怎麼寫都是好的,都是合適的(皆宜)。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相反,現在有些書法家的創作,不是缺乏“氣”,就是在書法作品中展現各種各樣不好的“氣”。比方說很多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一味呈現的,野氣、俗氣、匠氣,雖然有氣,但是格調不高,因此其書法也很難有大的突破。那麼韓愈針對駢文氾濫、書寫表達空洞無物提出的第二點主張就是,文以明道,重視“文”的作用。在書法中,其實就相當於強調書法技巧和書法情感之間的關係。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很多人寫書法,狂魔亂舞,揮筆如瘋子,卻對質疑它的大眾報以鄙夷之態,用一句“你們不懂”就搪塞過去了。實際上,他也是在自欺欺人罷了。就算是你想表達心中感情,卻缺乏堅實的書法技巧,以狂怪的行為代替技巧引人注目,只是另外一種俗和空洞。最近流行的各種各樣奇怪的書法表演,就是如此。我們強調書法要表現人的精神、感情,這本身是對的,也是應該如此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掉書法的技巧,單純去追求形式上的千奇百怪,然後再給人說我這個內涵豐富,誰信呢?你自己信嗎?韓愈對於文與道關係的處理非常謹慎。他不是像前人那樣一味否定駢文價值,而是吸取駢文長處,然後強調文章的“道”之所在,言之有物,其實就和我們書法創作一個道理。

唐代大文豪韓愈的這2句話,懂書法的人都默默記下來了!

沒有書法技巧,空談書法思想、藝術境界,就是忽悠人。只有書法技巧不騙人,只有書法技巧可以檢驗一切書法思想和藝術境界的高低。沒有他,即便是在高深的思想也難以透過書法存續下去。另外多說幾句,前面所言中國文體發展的歷史並非長篇無用之論,而是旨在梳理散文、詩歌、駢文的關係,希望讀者從中可以看到這樣一條顛撲不滅的真理:藝術的發展演變就是融合、創新和曲折前進的。沒有哪一中文體和藝術形式是憑空產生的,都是有一個醞釀發展的過程,書法也是如此。圖片來源:元代邊武草書千字文參考資料:袁行霈 羅宗強《中國文學史》 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