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訊」鄉音|幾許桑梓情未忘,難認他鄉作故鄉

文/範鑫棠音訊製作/鄭紫薇

假日在家正看餘秋雨的《鄉關何處》時,微信聲響起,是晉興賢弟在朋友圈發了一篇有關鄉情的詞《江城子·思鄉》,曰:“雨疏寒夜夢猶長,年非少,意彷徨。醉裡依稀,吞淚轉柔腸。幾許桑梓情未忘,甚感慨,眼蒙霜。休提何處酒茶香,錦裘床,心不往。切斷離愁,重解舊行囊。人上高臺極目望,認他鄉,作故鄉。”

讀罷,頗有同感。

古人寫思鄉之情的名篇名句不勝列舉。那高懸的秋月、漂泊異鄉的身影、鋪滿地的落葉、一聲聲思鄉的吟唱,無不令人動容。我常常想,為什麼古人會有那麼濃烈的思鄉情緒?是因為無奈於關山阻隔歸鄉難嗎?還是因為“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相較之下,我總感覺現代人對故鄉的感情正在慢慢變得淡薄。

或許是因為如今人們回鄉都很便捷?古時的人當然不會想到現今真的可以實現“一夜飛度鏡湖月”。或許是因為如今的人們太忙碌,不停地忙碌,無暇思鄉?

「音訊」鄉音|幾許桑梓情未忘,難認他鄉作故鄉

我的故鄉在廣東三水長岸,現在已改名肇慶高新區。我們村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了。我雖早已離開故鄉,但故鄉的一草一木卻常縈繞於心。那古樸的村巷門樓,那村頭的老榕樹、紅棉樹,那村口的大水塘及水塘邊的綠柳紅荔,一切從未因時光流逝而沖淡記憶。

由范家村家塾改造的一村小學,我尤其印象深刻。

這小學佔地面積近一萬平方米,校園內古樹參天。大門的門樓沒剩下幾根柱子,但依然頗有氣勢。中門用磚砌起一堵牆封住了,僅留兩邊側門進出。走過中門就是小操場,也就是原舊家塾的天井。兩邊一排教室曾是舊家塾的廂房。

透過小操場後,有一棟特別高大的房子,想進入這棟房子還要登五六級石板階梯,更顯這房子的莊嚴。記得小時的我們對這房子總有種打心底裡來的敬畏,無論怎樣調皮的孩子都不敢在那房子裡喧鬧。後來才知道,這房子原是範氏大祠堂,難怪我們會心生敬畏了。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高考後我離開了家鄉。有一年回鄉,卻見那一村小學變成了一片廢墟,雜草叢生。古樹也沒了,只剩下那大祠堂像一個滄桑老人在風中孤獨站立著。不由感慨萬千,耳畔響起當年的讀書聲,響起先祖范仲淹留下的遺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鄉音”徵文》欄目歡迎投稿。

稿件要求具有紀實性,以散文隨筆為主,緊扣嶺南文化。

投稿請發至郵箱:hdjs@ycwb。com,並以“鄉音”徵文為郵件主題。

個人資訊請提供電話、身份證號碼。

責編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