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不久前的9月17日,我國神舟12號的三名航天員從國產空間站上順利回到了祖國。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在當時的直播鏡頭中,我們能看到航天員們都躺在特製的椅子上,因為長達3個月的太空生活已經讓他們的身體無法第一時間適應地球重力環境了,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段恢復訓練才行。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其實長時間太空生活後無法適應地球重力環境這種事,在美國和俄羅斯航天員身上也有發生,國際空間站執行這幾十年裡有不少宇航員回到地球后都經歷過康復訓練,

而且訓練過程中光杯子就摔了好幾個

,因為在空間站生活的習慣就是用完東西隨手一放讓它飄著就行,回到地球后這個生活習慣就不管用了。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目前唯一不用經歷康復訓練,甚至能直接走出艙門的,只有在天上待了幾天甚至更短的宇航員或者

“太空旅行者”

們,比如SpaceX靈感四號的四名成員,他們只在太空待了三天,回來的的時候還活蹦亂跳的。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但對任務長達數個月甚至長達數年的專業宇航員們來說,太空就是他們實實在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此期間要忍受並習慣90分鐘繞地球一圈帶來的頻繁晝夜,還要經受宇宙輻射,以及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這一切都是因為太空的微重力環境,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在太空中模擬地球重力環境,讓宇航員們“腳踏實地”工作生活,這樣一來回到地球后也能馬上適應地球重力。

但為什麼各國現在都不開發人造重力呢?

答案是太難,而且太早了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國際空間站在建設初期,曾考慮安裝一個重力模擬艙,基本原理是讓這個模擬艙轉起來,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但由於這個模擬艙太大了,當時不論是太空梭還是運載火箭都送不上去,所以直到最後重力模擬艙也沒對接上國際空間站。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除了難度太大外,由於人類目前的太空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在微重力環境下還有非常多的實驗要做,

在實驗完成之前,以及收集到足夠多的資料之前

,人造重力是不太被需要的,畢竟宇航員又不會永久留在太空。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不過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人造重力技術早晚還是會被重新撿起來並實施的,因為我國現在已經在論證千米級別巨型太空設施的可行性了,幾十年後這批巨無霸在太空完成組裝後,將會有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長期在太空中工作生活,到時候這些巨型設施就屬於太空城而不是空間站了。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對於一個容納了數千人,且很可能具備一定自給自足能力的太空城來說,人造重力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因為微重力環境下需要做的實驗都弄完了

,太空城的出現代表著人類文明從認識太空到利用太空的轉變。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所以未來的大型太空城,很可能會和科幻電影中的太空城類似,呈現輪輻狀結構,

用結構本身的自轉來產生離心力模擬重力

,畢竟這就是最經濟實惠的辦法了。

而且太空城本身的體積也得足夠大,不然太小的話裡面的人就會暈,只有大到讓太空城內部出現“世界感”,離心力模擬出來的重力才足夠真實。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不過這樣的結構也有缺點,那就是一旦因為技術原因導致離心力消失,那麼太空城內部就會頃刻亂成一團,我記得在以前看過的一部科幻電影裡,

女主在大型飛船裡游泳,結果人造重力突然失效,她整個人都被飄起來的液態巨型水球包裹住了

,在失重環境下完全遊不出這個水球,差點淹死在裡面。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總體來看

在短時間內的未來,人造重力並不會在空間站上大規模應用,最多就是設定一個小型的重力模擬艙。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宇航員回地球無法站立,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為啥不開發人造重力?

總體來看

畢竟現實的引力就夠沉重了,好不容易上一次太空,為的就是讓思想超脫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