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每個討論中,人們輪流溝通:一個人建構一個陳述集,之後另一個人提供另一個陳述集。討論可以被看作連續的陳述集發言,瞭解這些陳述集的內容和功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討論的性質。對於謠言討論而言也是如此。

例如,一個謠言討論者可能發言提供一條提供資訊的陳述,然後繼續拿著話筒,提出一個意義建構的解釋。為了更好地瞭解謠言討論的性質,我們提出疑問:“謠言討論中陳述集發言的內容是什麼?”也就是,謠言討論者在輪流溝通中會提出怎樣的典型陳述集組合?

我們感興趣的是參與者發言輪次的構成,因為它能夠揭露謠言討論過程中每一次發言的功能。我們將這些功能稱為傳播姿態(communicative postures;Bordia&DiFonzo,2004)。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傳播姿態在概念上類似於澀谷保(Shibutani,1966)提出的“傳播角色”或“傳播風格”,如“信使——為群體帶來相關資訊的人”,以及“解讀者——試圖將新聞放在情境中,借鑑過去事件進行評估並推測其對未來的啟示的人”

每個角色都在討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提供資訊、解讀資料)。我們創造了“姿態”這個術語,以更好地體現澀谷保的觀點,即這些角色在本質上是暫時的:發言者的姿態不像他的角色或風格那樣持久。

例如,在一個網際網路討論中,我可能會發出一條訊息來為討論提供資訊。在這裡,我的發言起到了傳遞資訊的作用(我也展示出傳遞資訊的姿態)——但是隨後我又發出一條質疑的訊息,發揮了懷疑的功能(展示出懷疑的姿態)。

在討論過程中,姿態可以改變。我們希望實證探索這些觀點,併為謠言討論中的暫時性投入,也就是姿態進行更確切的概念化。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我們的網路謠言研究中,謠言討論發言包括來自14個網際網路RIE的281則帖子。為了識別帖子中包含的陳述集共通模式,我們對這些帖子進行了分層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通常根據案例在某個維度上的相似性進行,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根據各個帖子在RIAS陳述上的相似性進行分類(得到的結果被稱為“類別”)。換句話說,我們利用聚類分析來找出參與者在討論中發表的各類帖子,每一類帖子具有相似的RIAS陳述畫像(profile)。因此,這裡的分析單位是在謠言討論中發表的帖子——分析水平高於前一節中的RIAS陳述,但低於發表帖子的人。

我們識別出了11個類別,每個類別都有一個陳述畫像,該畫像由所包含的各類RIAS(審慎、憂慮、認證等)的平均數量構成。

我們利用一個類別的畫像來解讀其傳播姿態。例如,在類別1中,審慎陳述和資訊提供陳述的平均數量很多,而其他陳述的平均數量很少。

我們把這一類別解讀為解釋提供型姿態,其功能是呈現謠言。在類別2中,相比所有其他陳述,意義建構陳述的平均數量很多。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我們把這一類別解讀為解釋評估型姿態,其作用是解讀謠言。11個類別的陳述畫像及其相應的傳播姿態解讀。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受到安德森等人(Anderson et al。,1996)的解釋理論的啟發。一個事件受到關注,產生一個最初的解釋,隨後如果進行需要努力加工的動機強度較高,解釋將得到反覆檢驗。

我們將這種認知模型用在集體框架中,效果非常不錯。試圖解釋事件的群體必須進行類似的意義建構活動:他們必須發現事件、產生初步解釋、檢驗解釋、決定是否繼續尋找替代的解釋,以及指定收集資訊的方向。

我們得到的這11個類別自然地展示了這些活動型別:除了解釋提供和解釋評估,還有兩種姿態的功能是分析謠言並表達同意(解釋證實)或不同意(解釋證偽);第5種姿態僅僅表達接受謠言(解釋接受)。第6、7種姿態起著資訊共享(資訊報告)和探詢(資訊尋求)作用。第8種姿態提供資訊和行動方針(指導)。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9、10種姿態的功能是透過表達希望(激發收益框架)和恐懼(激發損失框架)以維持動機。最後,第11種姿態是不捲入意義建構(非正式參與)。因此,在網際網路謠言的輪流討論中,參與者通常以11種方式中的一種參與討論,並且這些方式大多數可以從集體意義建構的角度得到理解。

謠言討論陳述的動態分析

謠言在其生命週期內如何流動?更具體地說,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涉及對RIE的動態分析。

我們再一次使用14種RIE,採取了多種方法探討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按時間先後順序把所有帖子四等分,形成四個階段,

然後分析每個階段中姿態的型別和數量。我們觀察到了明顯的姿態趨勢(與集體意義建構相一致):解釋提供型和指導型姿態在第一階段的謠言互動中更為常見,解釋評估型姿態在第三階段達到高峰,非正式參與型姿態在最後一個階段達到高峰。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換句話說,謠言討論首先集中於呈現謠言,並努力為謠言建構意義,然後篩選和分析謠言;隨著人們興趣的消減,意義建構也逐漸平息。另一種階段分析針對常見的RIAS陳述型別的出現率,其結果與上述解讀相一致。疑問陳述在第一階段達到高峰,懷疑陳述在第二階段達到高峰,意義建構陳述在第三階段達到高峰,離題陳述則在第四階段大量出現。資訊提供陳述在除第三階段外的每一階段都會頻繁出現。

因此,網路謠言的集體意義建構似乎是在一個多階段的過程中展開,包括引起群體對謠言的注意(階段1)、共享資訊(階段2)、評估解釋(階段3),以及最後解決問題(階段4)。

結果在面對面謠言互動中的可推廣性

要記住,關於集體意義建構的結論主要來自我們對網際網路謠言事件的分析。這些以網路為媒介的謠言互動與面對面謠言互動有很大不同。

首先,我們只選擇參與者在討論中表現出最真摯的興趣的謠言互動情節,所以這些謠言對參與者很重要。而其他網路或面對面的謠言互動中,參與者並沒有那麼投入。

傳播心理學:姿態和陳述型別會隨著討論的程序發生怎樣的變化?

其次,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網路的本質意味著每條謠言討論中的發言都可能被群體裡的每個人閱讀;換句話說,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絡是緊密的,而不是分散的。這些特徵似乎支援巴克納

提出的“多重互動”:謠言在同一群體中活躍地不斷迴圈。

在更分散的社會網路中傳播的不太重要的謠言,可能無法展現我們在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事件中觀察到的內容、姿態和動態。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