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妮《野地靈光》:探尋那道少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李蘭妮《野地靈光》:探尋那道少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野地靈光》書封。

在新書《野地靈光》中,作家李蘭妮寫作了自己的一段獨特的經歷:她先後兩次在廣州和北京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療60多天的經歷,由此這本書也成為一本建立在個人親歷和個人體驗基礎上的報告,是一部一位疾病患者以自己為實驗物件進行個體實驗的科學日誌。

最近,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李蘭妮《野地靈光》研討會在京舉行。

李蘭妮《野地靈光》:探尋那道少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研討會現場。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指出,以非虛構的方式來處理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病人這個群體是《野地靈光》的特別之處:“關於精神疾病的這樣的書寫、這樣的認識是特別重要、特別珍貴的。在這個領域裡,蘭妮做了開拓,她自己走到野地裡去,然後在野地裡自己點起一盞燈,點起一堆篝火。”

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梁宇談道,“文學藝術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李蘭妮主動深入精神病院,以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勇氣入住北京和廣州兩個精神病院,接觸大量精神疾病患者和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掌握第一手資料,並閱讀大量中外精神病學史料,這是很珍貴的。”

評論家施戰軍認為,這本書是作者自己的一個多稜鏡像,也是社會眾生的一種對話。這樣的寫作是探微、探底,更是領受和領悟。作家徐可認為《野地靈光》是由關照自我釋放向關照他人轉變的一部書,“像《曠野無人》也好,《我因思愛成病》也好,可以說是自我的釋放。現在,《野地靈光》這本書從自我轉向他人、關照他人,所以不是光是一個自我的釋放,而是對他人的關照,這需要有非常巨大的勇氣”。“它不光是文學性的著作,而且是學術性和科普性的著作;在普通的文學很難觸及的領域,向讀者講述精神病人的世界,為我們開啟另外一扇精神的視窗,所以能夠照亮整個社會人心”。

作家劉瓊將《野地靈光》與契訶夫的《六號病房》對比,“《野地靈光》跟《六號病房》在最後效果上是一樣的,在物件上是有一致性的,她要描寫這種病痛的遭遇,也表現當下中國人生存的狀態,包括精神的危機。我的深切感受,精神危機的東西是寫作的動力,她闡述人類生存困境下,包括蘭妮自身,這些細節特別打動我”。

作家王國平則表示,“看完這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感想,對於精神上的障礙,沒有地域的差異,也沒有年齡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地位的差異、貧富的差異,它是公共性的”。而李蘭妮的寫作,就是在人與人之間架起的橋樑,“蘭妮老師自己站出來,像橋樑一樣做溝通,告訴大家不是你我他,某種意義是從我到我們,我們一同面對,一起進行療傷,一起進行撫慰”。

評論家劉大先認為《野地靈光》是一本“有用之書”,“第一,對自己,對於寫作者而言,透過敘事本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第二,對於讀者也是知識的普及,也是一個教育”,“還有就是對社會認知方面,敬澤老師剛才也提到,我們對所謂的精神病,之前把它視作一種異端,到現在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歧視在裡面的。但是如果我們透過這種文學作品把它展示出來,還是能夠引發共情、引發一種理解”。

作家李朝全認為李蘭妮和史鐵生“可能是中國作家裡兩個著名的中國病人”,“史鐵生是一個身體殘疾的人,按照蘭妮書裡寫到的,蘭妮自己也是一個‘精神殘障人士’。這兩位作家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或者接近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人和世界的問題,我和我外在的這個世界的關係,實際上思考的是人的生存哲學的命題”。“蘭妮的寫作,有時是去治癒,常常是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也是這個目的,文學寫作,特別是現在觸及疾病,觸及靈魂、精神的寫作,也有這樣的功能和價值,這本書有著鮮明的人文關懷的色彩,書裡處處都有人文關懷的照亮”。

作家嶽雯認為,“李蘭妮說一個一個都是傷心人,這本書其實是認識傷心人的過程,因為每個傷心人都攜帶一個破碎的世界”。嶽雯還關注到李蘭妮語言的獨特性,“這本書語言極其輕盈和靈動,形式和內容構成極大張力,但是又讓人覺得非常合適,相得益彰,可讀性極強。這樣一種輕盈靈動,這樣一種語言恰恰從淚水中而來,我們會知道這背後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評論家李壯則先從抑鬱的日漸普遍化談起,“今天人的內心,他的情感、他的精神所面對的困難或者疑難,一定是普遍的東西,而且是大家越來越關注的事情。這本書可能會出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裡”。由此,李壯認為,“這本書確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從更廣大的意義上去看,她講的不僅僅是病,其實講的也是問題,而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是文學要面臨的問題,甚至很多時候是文學理論所要面對的問題”。

李蘭妮《野地靈光》:探尋那道少為人知的精神幽暗深谷

李蘭妮

據介紹,李蘭妮長篇紀實文學《野地靈光》入選2019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專案,並於2021年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記錄了作者在廣州惠愛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住院治療的過程以及對於精神病院內部的微觀察,描繪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作者希望揭開籠罩其上的誤讀與偏見,還原具體鮮活的人的樣貌,探尋那道少為人知的幽暗深谷。

李蘭妮2003年初確診抑鬱症,於2008年出版《曠野無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精神檔案》,真實講述了自己的患病經歷、症狀,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會、文化的成因。2013年又出版《我因思愛成病——狗醫生周樂樂和病人李蘭妮》,分享“狗醫生周樂樂”與自己溫情陪伴的經歷,傳遞了一種情感療愈抑鬱的可能。在與反覆發作的抑鬱症進行近二十年的抗爭中,李蘭妮還做了大量公益講座,並參加央視《開講啦》等電視節目,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向公眾傳播抑鬱症乃至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