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采問名,張居正充當副使,可見太后和皇帝對他的器重

納采問名,張居正充當副使,可見太后和皇帝對他的器重

納采問名,張居正充當副使,可見太后和皇帝對他的器重

鄒元標等人,因彈劾張居正被廷杖、流配,果然,起到了威懾作用,滿朝臣工不敢再敢犯龍顏了。但正常的渠道走不通,便有人選擇了非正常渠道,寫大字報。《明通鑑》載:“人情洶洶,指目居正,至揭榜於通衢。”

揭榜,就是匿名大字報,上疏,則是實名制,實名有風險,當然只能匿名了。但明朝有著超乎以前任何朝代的偵緝能力,東廠、錦衣衛的番子、細作,遍佈各地,這是老祖宗朱元璋留下的寶貴財富。皇帝詔諭:“再及者殺無赦。”如此,連匿名大字報也消失了,看起來真的風平浪靜,張居正可以一門心思撲在國事上。

皇帝大婚是天下第一的大事,十六歲的皇帝行冠禮後,就意味著成人了,該成婚了。婚禮完全按照《禮記》辦理,如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最後迎親,這些程式都得走一遍,皇家的婚事當然更加鄭重。至今,日本皇室娶皇妃嫁公主,還仿照著這樣的古禮,中國一些農村操辦婚事,要合八字,送彩禮,選日子,實則是古禮的遺蹟。

納采問名,是向女方求婚的意思,皇帝為至尊,當然不能託普通的媒人去幹這事,一定是親貴大臣,皇帝下旨,英國公張溶為正使、張居正為副使,持節行納采問名,正使是勳臣的後代,他們的祖先一般是隨朱元璋開國或隨朱棣“靖難”的大功臣,爵位世襲,地位非尋常文臣能比,張居正以首輔充當副使,可見太后和皇帝對他的器重。要知道,他正“在官守制”,只能穿便衣,為父親服喪。這事在禮法至上的明朝,當然又非同尋常,因為,皇帝的婚禮是天下第一的大喜事,怎麼能讓一個正服喪的大臣來當副使呢?戶科給事中李淶上疏提出異議,認為,皇帝奪情挽留張居正,是因為軍國大事離不開他,而皇帝大婚與經國籌邊不一樣,因此,乞求派別的大臣充任。

皇帝主意早定,沒把這樣的奏疏當回事,張居正也順水推舟,說“凡可以慮忠效勞者,皆不避神蹟,不拘常理”,脫下喪服,換上大紅官袍,去辦這樁天下第一的大喜事。皇帝和太后讓張居正當大婚副使,這是種象徵性的任務,無非充分體現皇帝對首輔的信任和仰仗,禮法治國更多的就是靠象徵性的禮儀支撐,言官看不到這點,簡單地和軍國大事對比,顯然不得為政之精髓。

皇帝的大婚辦完了,張居正得回老家辦父親的喪事。儘管他被“奪情”,不能回家丁憂三年,但老爸的葬禮,他還得參加。徵得皇帝的准許,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三月,張居正離京,回湖北江陵葬父。

上一次回家,是十八年前,自己還是個七品翰林編修。在上次省親之前,他曾在家休了三年的長假。當年父親健在,自己體壯,尚可一歇三年,那是因為在政壇上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官,真正到了需要為父親守制三年時,卻擔當了國家重任,不能抽身。這大約就是人生的無奈吧。

他當年休完三年長假重入官場時,寫下一首明志的詩:“國士死讓,飯漂思韓,欲報君恩,豈恤人言。”他用的是豫讓以死報知遇之恩,韓信千金報一飯之恩的典故。可那時前途茫茫,能否報“君恩”他自己都不知道。近二十年過去了,他有了報君恩的機會,也真的做到了“豈恤人言”,不怕別人的議論。

歸家葬父,對張居正來說是一次富貴還鄉。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動靜搞得相當的大。

儘管首輔請假回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內閣現在只剩下了呂調陽和張四維兩人,而一個大帝國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據《明史》記載,張居正本來想請退休回家的老首輔徐階重新出山,可他不想休假結束自己回朝廷後的尷尬。於是他建議讓馬自強和申時行入閣。馬自強曾和張居正在政見上多有牴牾,但是,這回張居正不計前嫌推薦他入閣,他心存感激,從此,十分佩服張居正。此番安排可看出張居正的用人之術。

張居正離京時,皇帝和太后一再叮囑,讓先生早點回來,國事離不開先生。並賜“帝錫忠良”銀印一顆,及銀兩、綢緞等其他賞物,派司禮監太監到京郊,為張居正餞行。如此皇恩浩蕩,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連皇帝都如此敬重首輔,不用說,一路的官員,拍張居正馬屁的唯恐不及。所過之處,沿途的地方首長率群官長跪行禮,巡撫、巡按越過自己的轄界迎接,為張居正做前驅。

回京路經襄陽和南陽,襄王和唐王出來迎候,為他設宴接風。按明朝禮制,親王是天潢貴胄,人家的爵位擺在那裡,大臣不管權力多大,見面也得向親王行臣子之禮。可張居正只行賓主之禮,拱拱手敷衍一下,這確實有僭越之嫌疑。

所有的葬禮,其實和死者沒關係,都是給活人看的。現在當朝首輔張居正葬父,家鄉的地方官,能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表示一下麼?張居正當國後,民間流傳“官楚則貴”的說法,說的是在張居正家鄉當官,只要和張府的人搞好關係,升遷就非常容易。

皇帝派來參加葬禮的特使有司禮監太監魏朝,這人很有權勢,後來,魏忠賢拜在他門下,然後反噬,把魏朝的馬子熹宗的乳母客氏撬過去,再害死他。還有工部主事徐應聘,禮部主事曹浩。護送張居正的有錦衣衛指揮僉事史繼書,深荷張居正知遇之恩的名將戚繼光,派一隊衛士,手持當時最先進的鳥銃隨行。行省、道、府、縣這些地方官,就更不用說了。

什麼叫風光大葬,這就是風光大葬。當然也有不拍馬的官員,巡按御史趙應元和荊州推官(分管當地司法)魏允貞就不去參加葬禮,張居正不高興,趙後來因此被張居正的門客都御史王篆彈劾。魏允貞這人耿直清介,官聲很好。生了一個太過於聰明的兒子,後來,投靠魏忠賢做了內閣輔臣,是魏忠賢殘害忠良最重要的幫兇,這算典型的好爸爸教出壞兒子。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