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陳果的迴歸三部曲,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怎麼說呢?作為一個香港本地導演,他準確的把握住了香港民眾對於1997年的真情實感,並且將這種情感逐漸的轉化為某種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緒,最終透過電影準確的表達出來,這一點來說,陳果可以說很擅長了,然而對於浩瀚歷史來說,陳果畢竟有其侷限性,這種侷限性反射在自己的影片之上,就會產生某種奇妙的反應,通常這種反應就不客觀了。但對於一個有著個人烙印的導演來說,客觀反倒是不客觀的。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細路祥》是陳果的迴歸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本片是從一個名叫“細路祥”的小孩子眼中看到迴歸的景象,並且透過小孩子的困惑以及日常生活為我們展現了香港當時的社會面貌,並從中讓觀眾感悟到某種情緒的蔓延。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細路祥是一個餐館老闆的孩子,他有一個哥哥,但從沒有見過面,因為哥哥被媽媽趕了出去,他有一個奶奶,但不願意出門,他有父母,但父親酗酒,母親醉心於麻將。細路祥看上去比一般的小朋友更加的幸福,然而對於他自己來說卻是不幸的。因為細路祥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人,且沒有一個人可以給他安慰。孩子天真爛漫的時候,卻沒有人跟他一起玩,這是悲劇的源泉。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細路祥起初只能將這種情感寄託於自己家的菲傭身上,慢慢的,事情有了改觀,一個從大陸偷渡過來的小女孩敲開了細路祥的心門。他開始有了一個玩伴了,於是,在送外賣的路上,細路祥再也不孤單了。但是這種好事情沒有持續多久,某一天,大陸來的女孩被收容遣送後,接下來的日子裡,奶奶去世了,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屬於細路祥的未來再一次變得暗淡無光。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陳果在本片中表達的觀點耐人尋味,為什麼這麼說呢?他一方面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小孩子的生活,但是從每一個生活的細節中我們不難發現某種情感飽含在裡面的,但是對於香港來說,在一個特殊的年份展現這種情感正是這塊特殊的地域之上,一群人的集體焦慮。為什麼焦慮,因為不瞭解,為什麼不瞭解,本片沒說。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當你想要展現出來某種焦慮的時候,一定是因為對於一件事情進行了比較,比較什麼?陳果能比較什麼才能拍出來迴歸三部曲。比較制度,比較生活。但這種比較正確嗎?這裡要畫上一個問號。細路祥原本的生活是簡單的,是非常單純的,但是卻沒有生氣,為什麼沒有生氣,因為細路祥是一個小孩,小孩在這個世界上,在沒有成年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選擇權的,細路祥想要去送外賣嗎?顯然不想,但是卻拗不過自己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以及母親簡單一句話就能決定了細路祥的生活“命運”。這顯然是他不願意接受的。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細路祥叛逆嗎,一定程度上是的,為什麼叛逆,因為他不願意成為被別人操控的“工具”,於是阿芬來到了他的世界裡,阿芬成為了細路祥可以操控的“工具”,這裡我是對於兩個小孩的純真友誼沒有懷疑的,不過是因為導演的某種寓意在裡面,不得不去這樣考慮。細路祥和阿芬一起送外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有一個玩伴,另一個則是有了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機會,因為他知道,阿芬是沒法反抗自己的,相對於父母來說,細路祥是一個小孩子,但相對於阿芬來說,她才是“小孩子”。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然而那種“小孩子”的感覺很快就褪去了,細路祥不願意這樣的場景被打破,於是想要長久的維持下去,然而變數來了,對於阿芬來說,迴歸則意味著自己有了一個身份,但是對細路祥來說,迴歸則意味著自己不瞭解的一個事情的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發生後意味著什麼,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一點沒人知道。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細路祥雖然沒有想到其中的道理,但是卻看到了一個時間節點上的某種現實,阿芬被遣送,自己身邊可以依靠的人相繼離開,奶奶去世,菲傭走了,迴歸對於細路祥來說成為了一種難以明說的痛。這是細路祥的感受,同時也是陳果借用這個形象展示出來的所有港人的“痛”。但這真的的是痛嗎?評價一件事情總要有所依據,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的依據究竟對不對?這也是沒有人能解答的問題,細路祥想要明白某一個問題很難,但是成年人想要明白某一個問題卻很簡單,然而他們真的願意去主動找答案?

客觀點,陳果不可以?

迴歸幾十年,香港人的某些思潮並沒有逐漸的發生轉變,反倒是愈演愈烈,這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叛逆的表現,然而人總需要長大,時間總是會讓人放下,當歲月流逝幾十年後,現有的一切給出的答案,並不會眷顧你的小情緒,一切都會來,變與不變之間,誰也阻擋不了時間。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