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遼代初期正是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的時期,社會的動盪使得遼代不斷擴張並且吸納了許多漢人,在遼代的疆土上,為了讓漢人與契丹人能夠各行風俗之便,

遼代統治者採用了“一國兩制”的做法

。而大量湧入遼代的漢人為遼代契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以及手工業技術,使得中原漢文化不斷衝擊和影響著遼代原始的草原文明。

西夏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在其管轄範圍內,除了党項族以外,還摻雜著少量的漢、吐蕃、回鶻等民族。

西夏的地理位置位於各民族的中心交接處,

不同的文化在此彙集碰撞,這就使得西夏深受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響,導致西夏的服飾紋樣也呈現一種多樣化的特徵。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一、唐代服飾紋樣

唐代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可謂是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頂峰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我國古代服飾紋樣也發展到了成熟時期

。各種植物紋樣題材豐富,例如牡丹、蓮花、茉莉、菊花、西番蓮等都成為了服飾紋樣的藝術元素,其紋樣的構成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團窠、組花、朵花等。唐代的植物圖案成為服飾裝飾紋樣的主流。

唐代的開放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唐代與許多周邊國家和民族都有非常多的文化藝術上的往來,

使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民族化交融的狀態

。在服飾紋樣上唐代也受到了許多外來國家的影響,例如大食、拜占庭等,許多帶有異域風情的紋樣傳入唐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唐代人們的審美情趣。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在許多唐代服飾以及紡織品紋樣中可見到西域文化的影子,如常見的聯珠團花紋中的對鳥對獸題材紋樣以及唐代十分流行的寶相花。寶相花融合了我國傳統紋樣蓮花紋和西域傳入的海石榴花紋,

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紋樣

。除此以外還有從中亞傳入唐代的葡萄紋、番蓮紋、獅子紋等。

二、宋代服飾紋樣

宋代是一個被文人統治的時代,人們更崇尚文人雅士,

所以宋代的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狀態,

其藝術設計風格也更加具有高雅而不淺俗的特點。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宋代的服飾紋樣是在唐代空前繁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代的服飾紋樣在繼承了唐代的藝術風格與特徵後,

又吸收了五代十國的部分文化,

以及與同期並存的遼夏金時期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使得宋代的服飾紋樣不論是在題材、形式還是工藝等方面都逐漸超越了唐代。逐漸發展形成了豐富活潑、簡潔寫實、清新秀雅的風格。

宋代的服飾紋樣中常見的動物題材有龍鳳、彩蝶、獅子等;植物紋樣的題材上常見的有繼承了唐代的牡丹、蓮花以及代表文人雅士高雅情操的梅蘭竹菊等。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幾何、吉祥等其他紋樣題材。

每一種紋樣都代表著宋代人的審美意趣以及對當下以及未來的美好祝願。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紋樣繼承了唐代的藝術特徵及風格,

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式的發展

,對同時期的“遼夏金”以及後世的元明清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遼代服飾紋樣

遼代是一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少數民族政權國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

敢於衝破自己遊牧生產方式的束縛

,廣泛地接觸和吸收漢民族的先進文化。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遼代是我國北方草原遊牧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契丹族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狩獵為主,

也因此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文化。

在建國以前,“肉食衣皮”、“隨水草畜牧”是契丹人的生活寫照。

從《遼史》等一些史料記載以及出土的遼代墓葬壁畫中我們可以瞭解到,

畜牧業是契丹民族傳統的經濟產業

,而且遼代地處寒冷地帶,所以契丹人都需要穿著貂皮棉襖或者毛皮大衣來禦寒。直到建國後,這種民族風俗一直被契丹人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從胡瓌的《卓歇圖》中我們就可直觀瞭解到契丹人的服飾特徵,男子皆著長袍、長褲、長靴。

其服飾主要特徵都與胡服相似

,也就是說契丹人的傳統服飾都是以胡服為主的,這種服飾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狩獵、騎馬的需要。

遼代最有特色的服飾紋樣要數春水秋山紋樣。春水秋山是由遼代四季捺缽制度而來的,

與契丹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春水紋樣包括鴛鴦、鴻鶴、大雁、天鵝等,秋山紋樣包括鹿、熊等,除了單一的動物紋樣,由幾種紋樣組合而成的生活狩獵等場景也是典型的春水秋山紋樣。這類紋樣不僅生活氣息濃郁,還具有質樸自然,別具一格的特徵。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1.中原漢文化影響下的遼代服飾紋樣

遼代早期的服飾紋樣受唐代遺風的影響。遼代成立之年正值唐代滅亡之年,

戰亂中許多漢族手工業者流入遼代

,不少唐代的織物也傳入遼王朝,這都是遼代吸收了大量中原漢文化的直接原因。到了遼中晚期,遼代的服飾紋樣開始受到宋代的影響。北宋時期,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

遼宋的交往都十分密切,

除了每年宋代需要贈送遼代的錢與各種物品外,在遼宋的邊境也開始了大量的貿易往來。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各種紡織品以及紡織人員流入遼代,並且迅速在遼代發展起來,對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對服飾紋樣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從許多的出土實物紋樣中可以看到許多北宋時期的織物紋樣的身影。

2.佛道文化影響下的遼代服飾紋樣

遼代契丹人最初信仰薩滿教,隨著漢文化的全面滲入,佛道文化也傳入了遼代,而遼代人民也用包容的姿態對佛道文化採取了相容幷蓄的態度。在佛道文化的影響下,

大量佛教、道教紋樣出現並被廣泛應用,

但是從出土實物方面來看運用到服裝紡織品上的佛道教紋樣並不多,大部分都應用在配飾上,如遼墓中刻有梵文的冠飾以及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耳飾。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3.外來文化影響下的遼代服飾紋樣

遼代是一個多民族王朝,不同的民族混居構成了

遼代多種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並存的局面。

契丹族和這些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互相學習,相互影響,取長補短,促進了北方地區社會歷史的發展。後來隨著遼代疆域的擴大以及對絲綢之路的掌控使得遼代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西域文化。無論是外來民族文化還是西域文化,

遼代始終秉持著相容幷蓄的態度,

最終形成了具有獨特韻味和魅力的遼代契丹文化。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許多出土文物紋樣證明了遼代的紋樣受到西域的影響,出現了許多新的紋樣。例如遼代承襲唐代喜愛具有對稱性的紋樣,在此基礎上受到了西域紋樣的影響,

出現了新題材的均衡式對稱紋樣

。而遼代又在結合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與審美情趣上創新發展出了對魚、對摩羯等紋樣,其風格極具西亞特色。

四、西夏服飾紋樣

西夏處於乾旱草原地區的西涼,由党項族建立,由於其地理環境因素以及經濟不發達,

所以西夏人民主要都從事畜牧業和狩獵。

在《牽駱駝》這塊甘肅慶陽出土的磚雕上就可清晰瞭解到當時西夏人的遊牧生活場景。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1.佛教影響下的西夏服飾紋樣

党項族建立西夏後,佛教傳入甘肅,一時間十分盛行,廟宇遍佈,被西夏奉為國教,

西夏的統治者也大力宣揚佛教

,很多的統治者都通曉佛學,這使得中國佛教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由於西夏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時代背景,

使其既吸收了中原佛教文化

,也接納了藏傳佛教,甚至是遠至印度、尼泊爾等地的佛教文化也被西夏佛教兼收幷蓄,導致其形成了一種獨樹一幟的混合佛教文化。在這種文化藝術背景之下,西夏的服飾紋樣也表現出一種多元文化性。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許多佛教紋樣盛行,如蓮花紋、嬰戲紋、摩羯紋等。現藏於俄羅斯艾米塔什博物館的綠度母為飾有佛教紋樣的緙絲珍品。

綠度母是充滿神秘色彩的藏佛教中常見的主題

,手持蓮花而坐的綠度母,上下都裝飾著纏枝紋,背景有佛、山、樹、石、寶瓶等,可謂巧奪天工,呈現出一種屬於西夏民族自己的時代特色。

2.中原漢民族影響下的西夏服飾紋樣

西夏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存在的特殊時期和環境使得中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西夏的文化藝術。西夏在唐代時曾歸順於朝廷,

和唐代關係密切,

而且西夏人所處之地歷來都是以漢人為主的農業地區,這都使得西夏党項人能夠直接與漢人接觸,受益於漢文化,因此大量吸收了唐代的文化藝術。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宋代時,據統計,西夏與宋之間的貿易往來要比宋遼之間的貿易往來總額還要大,

唐宋文化對西夏的影響可見一斑。

西夏人也樂於吸收和借鑑中原漢文化,他們學習漢語,和漢人學習農耕技術,仿照唐宋制度等,從西夏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可見到漢文化的影子。

3.外來文化影響下的西夏服飾紋樣

西夏位於中原與西域的中心地段,與遼、金、宋、吐蕃、回鶻相接,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西夏成為了中原與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在經濟以及文化交流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期的中原漢民族服飾紋樣,以及多元化的“遼夏”服飾紋樣

五、總結

雖然遼代只存在了200多年的時間,但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其發展的歷史程序中,卻給我們留下了

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和古老的風俗時尚,

直至今天這種具有強烈的地域獨特性的服飾紋樣以及文化依然充滿生機活力。

西夏大量吸收中原文化並將其傳入西北地區,同時又將西域文化傳到中原。這使得

西夏成為了一個多民族文化的中轉站和集中地,

為西夏多元文化提供了條件,而西夏對外開放的國策也更加有益於西夏文化的發展,使得西夏服飾紋樣呈現出多元化融合的特點。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