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0年一遇!別錯過

一場月偏食

將於

11月19日

傍晚震撼登場!

說它“震撼”

是因為這場月偏食十分接近月全食

食分高達0。978

屆時如果天氣晴朗

我國絕大部分地區

都能看到這場“天狗食月”

19日天氣不錯

準備好欣賞這一天文奇觀吧

此外

12月4日還有一場日全食

趕快來看

↓↓↓

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這就會發生月食。

近600年一遇!別錯過

▲月偏食。資料圖,僅供參考。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介紹說,2021年一共有兩次月食發生,第一次是月全食,發生在5月26日;第二次就是

11月19日的月偏食。

幸運的是,我國都有部分地區可以觀測到這兩次月食。“就本次月食而言,雖然名為月偏食,

但它的食分可以達到0。978,也就是97%的月面都會被地球的陰影所遮擋,

是極其接近全食的偏食,公眾完全可以把它當作月全食來欣賞。”楊婧說。

天文專家介紹,本次月偏食

自北京時間14時00分半影食始、

15時18分初虧、

17時03分食甚、

18時47分復圓、

20時06分半影食終,

全程時長6小時又6分鐘,

是1440年後,

距今近600年來最長的一次月偏食。

月偏食初虧到食甚這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月亮並未升起,因此在國內的觀測者看到月亮從地平線升起來的時候,月食已經開始了,也就是“帶食月升”。總體來看,我國境內只能看到此次月偏食過程的後半段,無法觀看完月食全程。

支招:高手教你如何拍攝月食

如何留下一張“天狗食月”的精彩照片?專業人士教你解鎖拍攝月食的正確姿勢。

北京市資深天文攝影愛好者王俊峰介紹說,和日食相比,月食的觀測和拍攝都相對容易些。月食亮度不高,持續時間較長,且覆蓋區域很大,

觀測的時候只需在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就可以;

至於拍攝,帶著

手機或相機

等攝影器材,尋找

視野開闊處

即可。

王俊峰表示,想拍到震撼的“準紅月亮”,首先推薦使用單反或微單相機配合長焦鏡頭來獲得月食各個時間段的特寫,其次可以使用中焦段拍攝,也可以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表現月食過程的“串像”;在有小型天文望遠鏡的情況下,把相機機身或手機攝像頭透過夾具或轉接環連線到望遠鏡目鏡上拍攝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目前各大主流手機也能輕鬆拍到月食,

單張照片使用自動模式或者夜景模式拍攝,實錄影片或者延時影片建議採用中焦段(一般為3X或者5X)進行拍攝。

不管使用什麼器材,最好準備一個穩固的

三腳架

來固定拍攝裝置,可保證畫質和畫面的穩定。

科普:月食時月亮為何會“紅臉”

月亮的“表情”有很多種,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下弦月、虧凸月、滿月等。其中,滿月時發生的月偏食和月全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超級表情包”。

月食發生時,月亮的“臉”區域性或全部為何會變成紅色?對此,天文科普專家給出瞭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介紹說,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三種,其中,月偏食和月全食比較值得欣賞。月偏食發生時的月亮就像是被天狗“吃了一口”,一部分為本來的白色或白黃色,另一部分為黑色,兩種顏色的比例會根據月食的不同階段隨時發生變化。

如果用相機拍照時調整好曝光引數,還可以拍攝到隱沒在黑色中的暗紅色。

月全食的食甚階段時,整個月亮都呈現出暗紅色。

修立鵬解釋說,當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中時,太陽光無法直接到達月面,但卻可以透過地球大氣層的折射抵達。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等各種顏色的光線混合成的,它們在折射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大氣層中極其微小的大氣分子的散射和吸收。

波長越短的光越容易受到影響,而波長最長的紅光受到的影響不大,可以穿透大氣層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後的月亮上。

所以,月全食的食甚階段時,公眾看到的月亮是暗紅色的,即所謂的“紅月亮”。

或許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覺得“紅月亮”並不新鮮。如果留心觀察,人們經常會在月亮剛升起不久或快要落山時看到“紅月亮”。

雖然看起來都是“紅月亮”,但細究起來這兩種情況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月光就是反射的太陽光,同樣也是由這幾種顏色的光線組成的。月亮高度較低的話,月光需要穿過的大氣厚度比月亮處於高處時更厚,波長較短的光被散射得更厲害,只有波長較長的紅、橙、黃這三種顏色的光線才能抵達我們的眼睛,所以月亮看上去是橙黃色甚至有些發紅。隨著月亮逐漸升高,月亮很快就會變成白色或白黃色。”修立鵬說。

小夥伴們注意啦

最近還有一次天文奇觀上演

12月4日會有一次日全食

本次日食自12月4日13時29分開始

至17時37分結束

不過,

國內無法見到

包括南極洲、南非及大西洋等地可見

全食帶透過南極洲

漲知識

日、月食有規律,一年最多共7次

作為一種美妙的天文景觀,日、月食一年裡究竟會發生幾次呢?天文科普專家表示,日、月食有規律,

一年最多共發生7次。

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剛好處於相對的位置時,地球的陰影會掃過月球,短暫地遮擋住太陽光並使月球變暗,從而形成月食。需要注意的是,平時見到月亮“不圓”的現象可不是月食,而是“月缺”,是正常的月相。由於月球圍繞地球運動,所以月球被太陽光照射到的可見部分每晚都在變化。月相在一晚上的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月食發生的完整流程中月亮會在一晚上由圓到缺再復圓。月食必定發生在“望”(滿月)的晚上。

月亮一次完整的相位週期大約是29。5天,這就是一個農曆月。按理說,應當每個農曆月都有一次月食。可惜的是,月球繞地球的執行軌道(白道)和地球繞太陽的執行軌道(黃道)並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有大約5°的交角。只有當太陽和月球位於兩個“黃白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日食或月食。

就全球來說,每年最多可以發生5次日食,如1935年;最少可發生2次,如2017年。月食,有的年份一次也沒有,如1980年;最多的則有4次,如2020年。

一年當中日、月食最多共可發生7次:其中一種為5次日食和2次月食,如1935年;另一種為4次日食和3次月食,如1982年。最常見的是發生2次日食和2次月食,如2015年。

儘管就整個地球而言,日食發生的次數比月食多,但實際上人們看到月食的機會要比日食多。這是因為日食帶範圍不大,僅在月影掃過地面的區域性地區才能看到日食,特別是由於全食帶更窄,因此

日全食在地球上同一地區重複出現的可能性很小,人的一生難得一遇。

但月食可見的地區範圍就很大,半個地球都能看到,所以

同一地區看到月食的機會比日食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