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引言:當汽車圈談論起元宇宙,到底是在談論什麼?

從商標註冊到澄清宣告、從展臺佈置到產品廣宣,短短几個月,自從“元宇宙”的概念滲透到汽車圈,便呈現出一種呼之慾來、無所不能的姿態。甚至讓人產生一種元宇宙將率先在汽車圈實現的錯覺。儘管各路專家呼籲降溫,但汽車圈對“元宇宙”的熱度卻絲毫不減。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讓人好奇的是,當汽車圈談論起元宇宙,到底在談論什麼?對於跟風者們來說,這會成為它們的幸運、亦或是詛咒?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最早出現在1992年美國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的著作《雪崩》當中,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

表面上看最大的難度在於技術,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改變現有社交方式的潛力。對於只關注利益的資本市場來說,元宇宙最大的吸引力莫過於其強大的話題屬性,說白了就是“造故事”的潛力,有了好故事,更多的資本自然點首自來。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第一個拿元宇宙來講故事的是Facebook,為了講好這個故事,馬克·扎克伯格甚至在10月底舉行的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宣佈,將公司名稱改為與元宇宙英文單詞Metaverse字首相同的Meta,同時也表示將在未來大概5年的時間裡,將公司打造為一家元宇宙公司。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從前文不難看出,由於元宇宙本身在社交方面的強大潛力,Facebook對此拿出幾乎孤注一擲的態度其實順理成章。同時憑藉在底層技術上的先發優勢,曾經發明瞭圖形處理器(GPU)的英偉達,瞬間成為了整個科技圈中的頂流熱門公司。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據其10月底釋出的2021年第三財季業績顯示,本財季公司營收71億美元,同時還實現了高達50%的同比增幅,雖然汽車業務與“挖礦”熱度驟降,但因為有了元宇宙的概念拉動,其第四財季的營收將有望達到74億美元,實現連續六個財季超出預期的強勁表現。

有來自上世紀的故事源頭,有世界網際網路社交屆霸主孤注一擲,再加上科技公司在技術層面呼風喚雨,“元宇宙”就像是擺在古玩店裡的“新文創”,汽車廠商們彷彿只要稍加利用,就能實現“概念在手,天下我有”。

看起來這可比當年深耕三大件、新能源、智慧網聯輕鬆多了。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於是我們看到,大概從9月起湧現出大量汽車廠商註冊與“元宇宙”有關的商標、在廣州車展現場將展臺佈置成“元宇宙”主題,或者至少在產品宣傳上蹭兩句“元宇宙”熱詞的操作。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前不久在汽車K線統計的中國汽車上市公司中,銷量捉襟見肘、研發費用幾乎排名墊底的海馬汽車,還專門澄清公司暫未涉及元宇宙相關業務。元宇宙的概念,在整個汽車股中的熱度可見一斑。

在科技圈,人們將元宇宙戲稱為“立體的QQ空間”。從技術層面上,元宇宙是一次網際網路領域的全新迭代升級;從概念本源上,元宇宙不過是社交形式的新風向。

元宇宙!跟風者的幸運,還是詛咒?

站在故事源頭的角度,無非是希望在新的虛擬世界中“跑馬圈地”;對蹭熱度的汽車廠商們來說,這是新風口、新資本為自己重新整理的存在感。最諷刺的地方也正是於此,這些在現實世界風光不再的汽車廠商們,卻要借網際網路公司構築的虛擬世界怒刷存在感。

前幾年投身大陸文創事業的蔣友柏曾經感慨,越來越多的文創專案到最後都變成了脫離文化的創意方案。這也像極了當前跟風元宇宙概念的汽車廠商們,拿不出自己獨有的文化、講不出自己的故事,那些絞盡腦汁搶到手的熱度,到最後讓自己成為一現曇花上的一片花瓣,熱潮退去,悄然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