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思】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

① 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

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囤積書籍,並不會讓你消化掉更多的知識。

別把書當作消耗品去衝動消費,囤積的書越多,你會越迷茫,很多人擁有一整面牆的書櫃,但這其中卻不見得有多人真的瞭解自己買回去的書。

不針對任何人,只是一種瘋狂囤書的現象。沒有知識讓人焦慮,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不自律、不喜歡讀書的人,買回去之後未必會看,這錢花的就不值了。

有囤積物品習慣的人,也會囤書,但是物品是有保質期的,哪怕你不去使用,最終也會因為過期、變質而不得不去被動處理。

但是書籍就不同了,書放在書架上,你不去主動翻開它,你永遠都不會了解書中的知識。

【悅思】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

而知識也沒有保質期,如果你囤了太多的書,你又沒有主動去讀,那麼最終這些被你禁錮起來的知識一定會引起你的焦慮。

最後的結局就是,要麼你會把它們賣掉、送人或是捐出去,要麼偶爾翻一翻。

總之,你如果沒有持續學習的動力和習慣,就不要像囤積消耗品一樣去囤書,因為對於一個缺乏主動性的人來說,書(知識)是不會被“消耗”和吸收的。

還有一點,也值得我們注意一下,你今天購買的書,未必兩年後還能看得進去。人的認知層次、審美都是會逐步提升的。現在急需惡補的知識,也許兩年後或是半年後,你就沒那麼感興趣了。

② 從感興趣的書開始看,跟著自己的認知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單

別看大家推薦的天花亂墜的書,每

個人

感興趣的東西都不同,對書的喜好也不同,同樣的書,有人覺得好,有人卻連幾頁都看不進去。

所以想看書,就不能嫌麻煩,花點時間在選書上,還是非常有意義的,閱讀就得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著手,這樣才能保持閱讀這個動作的可持續性。

找人推薦書單,不是不行,而是太麻煩。麻煩在哪呢?你隨便提個問題,別人就需要長篇大論地給你推薦書單,還會列出推薦理由。

可問題是你如果自己清楚自己應該讀什麼書,你就會非常有針對性地去找專人推薦書單,而不是用隨口一問的態度在眾多答案中大海撈針。通過後者這種方式選出可靠的書單的可能性才是最小的。

選書、讀書都一樣,沒有捷徑可走。

總有些人指望著只讀少量的幾本書就可以有巨大的改變,這根本不可能。

【悅思】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

如果你原本就有讀書的習慣,那麼的確會因為某些書中的某些觀點而受到啟發,或是突然發生一些轉變;但如果你沒有讀書的習慣,就希望別人推薦幾本書讓你看了之後立刻就能發生轉變,這就太荒誕了。

因此別去跟風,每個人的認知需求都不同,如果你真想看書,就去書店轉轉,看看書籍的種類,問問自己,你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技能,學習哪一類知識,接著自己去找一些書,翻開目錄、前言,或是乾脆一次性看個幾十頁,如果你能一口氣看完三十頁,還不覺得枯燥,那就可以考慮買回去接著看。

別去為未來是否會鬧書荒這件事苦惱。通常絕大多數作者都會在書中推薦一部分書單,這部分書單中總有那麼幾本會被陳列在你的書架上,或是直接拿在手上。所以誰知道你會對哪位作者推薦的書讚不絕口呢?

我愛上日記體的書籍,就是因為在齋藤孝的書中看到了他推薦的《獨居日記》,僅此而已,我記得書中引用了一段日記的原文,看過之後覺得很想深入瞭解,於是就買了這本書。接著就開始有意識地去挖掘更多日記體的書籍了。

③ 保持專注,理解力和思考力才不至於被雜念衝散

別對輸入、輸出這件事太執著,先得保證能看下去,閱讀過程越專注,你就越容易理解書裡的內容,理解力決定了閱讀的效率,但是看書的過程要是不專注,那理解力也就不會出現了。

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才有引發思考和聯想、調動記憶的可能性。許多讀者都說自己看了書也記不住,要是真理解了,並且還受到啟發了,怎麼會記不住呢?

同時,不想自己的思考過程被遺忘的話,那想到什麼就隨時記下來就可以了。至於書寫的方式和形式,就很隨意了,可以記在書上,本上,也可以用電子表格記錄,總之,方便你查詢就好。

讀書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閱讀水平、理解能力及思考力都會逐步提升,所以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不會有太多深入的思考。多數讀書最初都只是在閱讀中尋找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而已,也就是認同或不認同作者的觀點。

【悅思】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

當你讀的書越來越多,你會

發現

,能夠支撐你思考的案例、論據都會在關鍵時刻成為你思考的抓手,這時候你讀書的速度會明顯“慢下來”,你會進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狀態中。

許多作家都說過自己讀書的速度並不快,一本書要讀好久。當然有些人會把思考當作重頭戲,也有些人會選擇一次性把書讀完。

沒有什麼方法是適合所有讀者的。但是最終能夠引導我們主動思考、學以致用的方法一定是好的。

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歷,兩年前我大概一年能讀150本書以上,但是輸出的內容卻是非常有限的。而兩個月前我突然發現,一本書讀下來,我大概能寫上幾篇幾千字的讀書筆記。

真正輸出的能力,取決於我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而不是閱讀量。我看到許多讀者看書的時候沒有全情投入,反倒是一直在糾結,如何能寫出令人稱讚的讀書筆記。

我的建議是,先好好讀書吧。專注於閱讀時刻——具備一定的理解力——無需刻意便能記住書中的要點——引發自然地思考——將思考過程輸出,這些動作是具備連貫性的一整套行為,每一個行為而不是獨立存在的。

④ 讀書就要獲取完整的資訊

讀書不拘泥於種種所謂的計劃。有些書適合慢讀、精讀,有些書適合速讀,做個基礎瞭解就夠了。

沒必要給自己制定太多條條框框,但有一點我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不論你研究了多少讀書方法,還是需要獲取完整的資訊量,就是把書讀完。

實在讀不進去的那種內容就另說了。我之前看過一些書評,發現他們作為讀者,只看了前言和目錄就把書評給寫出來了,甚至完全沒有提及書中的內容,讀後感和書評還是有差別的,沒有完全理解書中的內容,都沒有資格去評價的,更別說內容都沒看全了。

現在雖然有很多人開始讀書了,但是不一定什麼方法都適合我們。還是老老實實把一本書專注地讀完吧,這樣捕捉要點的可能性才更大。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對話中很難做到給出適當的或是正確的反應,因為他們缺乏傾聽的能力,只關注自己的反應會給他人留下怎樣的印象。

這個問題在許多讀者身上,也得到了驗證,許多人會選自己認同的書來讀,當你對一件事十分了解的情況下,你是無法謙卑的,所以就會出現那種“讀了目錄就能聯想到書中大致內容方向”的窘狀,可想而知,他們根本無法把整本書讀完。事實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書裡講了些什麼。

【悅思】買書也是購物,但內容完全不同,囤積物品,消耗的也是物品

還有一種狀況也很常見,讀書的人多了,讀書方法似乎也變多了。很多人開始學著用跳讀、速讀的方式去讀書。這樣讀書的問題就在於,你會越來越缺乏“讀完整本書”的耐心,把快速讀完一本書、快速捕捉要點當作首要任務去完成,接著再去“高效”地讀下一本書。

高效不等於只圖“快”,效率不是這樣提升的,高效的閱讀前提是既能保證資訊獲取的完整性、又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要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每本書都有的那個使命。

就好比前面提到的傾聽能力一樣,你去聽一場現場演講,或是單純和朋友聊天,你都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需要聽對方說的每一個字,然後你才能給出那個恰當的反應。

讀書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把書讀完,那麼你理解的那些隻言片語拼湊出來的資訊,可能並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一本書具備什麼樣的價值,就在於人們如何解讀它。

可如果讓一個沒有耐心的人、或是不那麼瞭解這本書的人去解讀,其價值也會缺乏真實性。有些觀點被捧上了天,也有些觀點會遭到無情地貶損。

最後補充一句,希望大家能對文字有些敬畏心,不瞭解、以及沒有充分理解的事物,還是不要輕易給出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