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看過這樣一組統計資料: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養老問題迫在眉睫,似乎連90後都已經認真思考起養老問題,據《國人養老準備報告》顯示:超七成90後開始考慮養老,而80後和70後的相應比例更是高達80%和85%。

有人說,趁著年輕能幹的時候好好賺錢,存夠養老錢,給子女減輕負擔,但是存錢養老真的靠譜嗎?

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是工薪階層,再面臨中年失業,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幫忙出錢買套房,想給自己存夠養老錢,其實挺難的。

萬一晚年生一場病,養老錢花多少不好確定,自己的生活質量會變成什麼樣,更是無法估量。

錢能解決問題,也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覺得,“養兒防老”的觀念,或許有它的道理。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78歲老人坦言:養老院,其實和想象的不一樣

我老家有一個鄰居,我一直很喜歡他的思想,跟他聊天覺得他很通透。他對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想得明白,在其他人勸家裡的孩子生二胎的時候,他勸那些人生孩子不是為了給自己養老,兒孫自有兒孫福,趁年輕時多存錢,老了不給子女添麻煩。

這個老鄰居和他老伴兩個人非常獨立,他們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都在大城市落腳,一年差不多隻有春節能回去一趟。

一年前老伴去世後,他便一個人生活,兒女想把他接到身邊,他沒答應,怕在兩個孩子家輪流住不方便,更怕離開熟悉的環境。

老人家78歲了,身體一直很硬朗,但有一天拾掇院子裡的小菜園,不小心被鋤頭絆倒了,趴在地上很久沒起來,還是一個鄰居去串門發現,扶他起來,並幫忙把他送到醫院。

所幸沒有什麼大事,但也後怕,萬一沒人發現,不知道他會怎麼樣。

兒女再次勸他去跟他們生活,他依然拒絕,後來女兒提議給他請個保姆在家照顧他,他又不喜歡陌生人住在自己家裡,兒女不知道如何是好。為了安慰他們,老鄰居主動說要去養老院住,自己的存款夠付養老院的錢,讓他們不用擔心。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那家養老院放在大城市很一般,但是在我們那個小地方,也算不錯的,基本的設施都有,綠化面積還可以,包一日三餐,老人住進去基本什麼都不用愁。老鄰居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雖然上次摔了一跤,但他生活能自理,不需要別人貼身照顧,去住養老院只是讓子女放心。

但是住了半年養老院,老人家就回來了。

聽我媽說,老人跟人聊天,說起養老院的生活:“服務是挺好的,就是感覺不自由,不像在自己家,想抽菸喝酒就來兩口,半夜睡不著看看電視,偶爾還跟老朋友下下棋。我這種生活能自理的人,想出養老院大門去外面逛逛,還不讓出去,每次出去先登記、必須得有人陪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更沒自由,拿錢買罪受,住進去半年我就後悔了,還是趕緊走吧。”

老鄰居從前一直覺得老了不用靠子女,攢點錢住養老院,日子一樣過,直到住了半年養老院,才發現養老院其實和想象的不一樣,和他想要的更是不一樣。

從前他覺得養老不用靠子女,如今他不得不承認,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從養老院搬出來沒多久,老人的兒子開車回來接他去了大城市。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其實,在農村,大多數人養老還是會依靠子女,如果沒有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會相互依靠,實在沒有辦法才會去養老院。

在電影《吉祥如意》裡,生病的王吉祥一直跟著母親和弟弟兩口子生活,老母親去世後,王吉祥也已經快七十歲了,照顧了他二十年的兄弟建議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或者養老院,遭到了其他兄弟姐妹的反對,好像再苦再累,也得是身邊的親人照顧才能放心。

以前經常聽到,誰家的孩子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別人評價這家的孩子“真不孝,把父母送到那種地方”。雖然養老院不至於像他們刻板印象裡那般“沒有人味兒”,但缺少溫情是真的。

大多數養老院,目標很簡單,老人住在這裡,你交錢,我把你照顧好,不讓你渴著餓著凍著碰著,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至於老人感受到的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似乎沒人能夠幫他們消解。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從家到養老院,老人失去的是什麼?

每次說到養老問題,我總想起美國作家阿圖·葛文德的書《最好的告別》,作者用三章的篇幅詳細聊了聊關於養老的事情。

我們真的為養老做好準備了嗎?這是阿圖·葛文德的發問,同樣也是我們的發問。

似乎存夠了養老錢就算為養老做好了準備?

其實不然,面對老去這件事,除了怎麼過和麵對死亡,我們還要面對的是“喪失”。

正如書中的一句話:

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一旦喪失了一些東西,我們獨立生活的便利程度便會大大降低,子女不在身邊,或者子女無力照顧,一些老人的晚年只好選擇在養老院度過。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但好像養老院並非是老人晚年最好的歸宿,對於老人來說,住進一個不是家的地方,他們失去的是經營了幾十年的生活,更失去了一部分自由。

就像阿圖·葛文德所說:“ 對一個人而言,有一個覺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於魚一樣。”

但養老院不會讓老人有家的感覺。

子女對於養老院的要求是什麼呢?

有專業的護理,有可口的飯菜提供,有老年人活動室,有一大幫老人一起生活,環境適合。

安全是子女需要的,自由是老人需要的。

就像我的老鄰居,他主動去住養老院,也不過是為了給子女一份安心,讓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全。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老人對生活的要求不僅是安全,更要有家的溫情

重視人文關懷的養老院其實很少,住進養老院的老人,更想要的是一種像家一樣的、有溫情的地方。

在那個地方,這個家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有控制權,自己想吃什麼、想幾點睡覺、想幾點出門遛彎……自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最好的告別》裡有這麼一段話:

當未來以幾十年計算(對人類而言這幾乎就等於永遠)的時候,你最想要的是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那些東西——成就、創造力以及“自我實現”的那些特質。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注點開始轉向此時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悅和最親近的人身上。

其實,就是強化關於生活的理念,而不是說人老了,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對生活的追求。

許多養老院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那些想過自己生活的老人,待不下去也能理解。

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我後悔了,人到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

或許就像我的老鄰居一樣,兒女孝順一些,願意把他接到身邊照顧,不給他寄人籬下的感覺,這種跟著子女養老的方式,更適合他們。

依然是那句話:人到晚年最重要的有三樣,錢、老伴和子女。

有養老錢,子女的負擔減輕,也更願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有個貼心的老伴,即使年紀大一些,有人相互照應,孤單感會減輕很多;有孝順的子女,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和老伴兩個人,有人牽掛著自己,心裡總歸是有慰藉的。

對於很多老人來說,晚年不靠子女真的不行,維護好和子女的關係,物質上有錢養老,精神上有人慰藉,或許才是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