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

九月將盡,十月將至,農曆的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這是一個古老的祭祖節,與清明節和中元節並稱為三大祭祖節,都是祭拜先人的節日。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是啥意思?這裡的“前後”指的是什麼?

寒衣節是怎麼來的?

農曆的十月也是冬季的第一個月,是秋盡冬來之時,此時天已冷,夜已寒,人們也開始準備厚衣服過冬了。早在《詩經》中就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詩句,意思就是農曆的七月,代表炎熱的大火星開始向西落下,到了農曆的九月就要準備厚衣服了。

其實在以前,四季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到了農曆的九月,也就是霜降前後,溫度就已經很低了,因為霜的出現就代表著夜晚的溫度低於零度了。只不過如今的環境有所改變,導致整體溫度有所上升,所以九月也就顯得不那麼冷了,甚至很少能見到降霜。

那麼“寒衣節”也就是來源於“授衣”的習俗,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人們在準備過冬的衣服時,當然也忘不了給先人準備一些棉衣過冬。後來人們發現九月的溫度還不是太冷,於是就把農曆的十月初一定為了寒衣節。

民間關於寒衣節的傳說有很多,比如孟姜女給丈夫送寒衣,朱元璋在十月朔日授衣等,其中有一個傳說比較有意思,說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他的嫂子很眼紅,就讓丈夫跟著蔡倫去學造紙,很快自己就開了一家紙坊。

但是由於學習的時間短,造出的紙質量不好,很難賣出去。於是他的妻子就想出來一個給先人燒紙的辦法,自己假裝躺在棺材裡,然後讓丈夫在前面燒紙,引來了很多人圍觀,然後她又假裝活過來了。並且告訴人們,說紙到了地下就變成錢了,由於丈夫送了錢,所以自己又被送回來了。後來此事傳開,人們就開始給先人送紙錢了。

那麼蔡倫是東漢時期的人,也就是公元105年,蔡倫將造紙術寫成奏摺,連同紙一起呈獻皇帝。也就是說那一刻之後才有了紙張,當然那時候的紙張可是非常珍貴的,普通人根本無緣得見,更別說給先人燒掉紙張了。所以燒紙的習俗肯定在東漢之後。

那麼孟姜女哭長城,給丈夫送棉衣時,發現丈夫早已離開,於是就把帶去的棉衣燒掉,這個傳說還是比較靠譜的。因為古人的生活大多都不富裕,就算懷念先祖,也不會把做好的棉衣燒掉,因為自己都穿不上棉衣,更別說把棉衣燒掉了。

而孟姜女聽聞丈夫已經離開,做好的棉衣也沒用了,再加上傷心之餘,把棉衣燒掉還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在北方很多地方,都認為寒衣節是來源於孟姜女燒棉衣一事,當然那一天並不一定就是十月初一。

清明燒前,寒衣送後

先人們在離開之後,就到了地下,古人眼中的地下與現實中的監獄是一樣的,去了之後不僅要受苦,而且要幹活。就像學生一樣,有開學的時間,還有放假的時間。那麼先人們開始幹活的時間就是從清明節開始,一直到農曆的七月才放假一個月。

所以從七月初一為地開門,到了七月三十地關門,代表著假期結束,在七月的假期中,是先人回家與子孫團聚的日子,所以說“七月半,鬼亂竄”,因為放假了。到了七月三十又開始幹活了,一直到十月初一又放假了。

也就是說在一年之中,先人們幹活的時間是從清明節開始,到寒衣節結束,中間還有一個月的假期。那麼給先人送東西,也只有在放假期間才能收到,在幹活期間,整個空間都處於封閉狀態,先人們是收不到的。

所以清明節燒紙要提前,因為還在放假期間,先人們能收到子孫送去的錢糧。如果在清明節之後,已經封閉了,就算“送錢糧”,先人們也是收不到的。同樣寒衣節之前,還沒有放假,也就是處於封閉狀態,先人們是收不到寒衣的。

只有等十月初一放假之後,地下的空間就打開了,此時給先人們送一些過冬的棉衣,才能收到。所以就有了“早清明晚寒衣”的說法,意思就是清明節“送錢糧”要趁早,寒衣節送棉衣要晚,要在十月初一到十月十五之間,也就是從寒衣節到下元節之間都可以

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

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

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

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

寒衣節將至,老話說:“清明燒前,寒衣送後”,前後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