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職場心理學知識,讓你走出心理疲勞

5個職場心理學知識,讓你走出心理疲勞

職場中,產生心理疲勞的人,常常表現出一副無精打采、死氣沉沉的樣子,不僅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下,還影響了辦公室正常的工作氛圍。

職場疲勞的最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心理壓力過大。

繁重的工作可能會讓人力不從心,從而覺得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會做砸。

也許剛開始認為這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自信的表現,事實上這也與職場疲勞脫不了關係。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更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了。不然會越來越嚴重,當不堪承受的時候也就是辭職的時候。

職場心理的變化,也是可避免可預防的,下面介紹

五個實用的心理定律

,讓大家走出心理疲勞。

5個職場心理學知識,讓你走出心理疲勞

1

普瑞馬法則

一般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

當說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但過了好久發現還是沒有做

;或者覺得有力氣使不出來;或者總覺得生活是灰色和抑鬱的。這類情況反映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像總是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改變。

以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於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後,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並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稱為普瑞馬法則。

按照普瑞馬法則,

人們把一件困難的事情放在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去做,把工作中不想完成的事情放在前面完成,這樣做強化了工作能力,增強效率,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世界上沒有什麼不能完成的任務。

同時會發現,困難的任務其實也沒這麼困難。

例如先可以用一天到兩天時間給自己做一個行為記錄,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記下來,即使粗粗地記,大約也會有幾十件。此後,把剩餘下來的幾十件事情按照興趣排列,把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最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最後一位。

對於改變惰性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對於經常有抑鬱心情的人,這種生活方式將直接改變表現為抑鬱的行為,而很容易地使抑鬱的情緒結束,而只要堅持,抑鬱的生活方式就會永遠結束。透過結束惰性或抑鬱的行為,而結束惰性或抑鬱的心理。

5個職場心理學知識,讓你走出心理疲勞

2

留白效應

留白效應最早來源於書法繪畫上的一種手法,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

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智慧。

對於心理學來說,留白也同樣重要,如果將這種智慧,這種空白,運用到職場,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

有時候,不說的話比說出來的話,更蘊涵道理,更有智慧。

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有所注意的是,別人欲言又止的話,比起直接的批評和建議,更有意味。

職場留白是一種藝術,一個人要注意給別人留有轉身的餘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現在的人們考慮問題都喜歡來個相對思考,對於絕對的東西,在心理上有一種排斥感。

所以,不能說太絕對的話和一切直接接觸或傷害別人情感的話,更嚴格地說,

在和別人接觸過程中,最好少使用一切確定的詞語,如“一定”,“必須”怎樣怎麼樣,與他人相處的奧妙,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所在。

5個職場心理學知識,讓你走出心理疲勞

3

刻板效應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衝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於經商的等等。

克服刻板效應的關鍵:

一是要善於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資訊。

二是深入到群體中去,與群體中的成員廣泛接觸,並重點加強與群體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員的溝通,不斷地檢索驗證原來刻板印象中與現實相悖的資訊,最終克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而獲得準確的認識。

申明: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第一時間進行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