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網紅“橋中房”是真的“釘子戶”還是另有隱情?

最近,廣州海珠區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通車,雙向車道中間一處40平的小磚瓦房一下成了“網紅”。有媒體立即報道稱其為“釘子戶”獅子大開口,現在是自食其果。那麼,這戶人家真的如一些媒體所說,是個難纏的“釘子戶”嗎?

有媒體客觀採訪了這件事情的雙方當事人,官方稱相關部門和街道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但是業主不同意未能達成協議。

但是,這“橋中房”業主卻稱,政府並沒有提供貨幣補償方式,補償的安置房位置對著醫院的停屍間,今年6月之後政府也再沒有找他們協商溝透過,才成了現在的局面,對政府徵收方表示不滿。

雙方各執一詞,但就現在已經通車的大橋而言,這戶業主房子已經不是拆與不拆的問題,更多的是,政府行政部門在落實徵收拆遷工作時,是不是切實考慮到了老百姓住房改善,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本原則呢?

徵地拆遷中,追求公共利益和老百姓個人利益的平衡是政府作為徵收主體和管理主體的職能,一方面城市發展一些基建專案是為了廣大居民的生活、生產質量的提升才實施徵收,另一方面被徵收人的利益也要合理合法的保障落實。不侵害被徵收人合法權益,也不能助長一些以拆遷作為暴富捷徑的不當心態。

“橋中房”的問題一直不解決,矛盾就一直在。這背後也影射出一些徵地拆遷普遍存在的衝突和問題,是值得多方思考的問題。

廣東網紅“橋中房”是真的“釘子戶”還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