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道光年間,由於黃河淤澱日趨嚴重,黃河水高於洪澤湖水變成正常狀態,已喪失了刷黃的功能,造成黃河水倒灌洪澤湖,黃河時常潰決,漕船經由黃河也變得非常困難。運河作為漕運的主要載體,雖然與海運相比要近,但因自然環境的影響,部分運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治理。

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嘉慶之後,因河道阻滯,漕船行期經常延遲多達10個月之久,甚至有時不得不在北方停留守凍,等到第二年春暖冰消時,才能向南返程,致延誤兌漕期限。總之,由於運道梗阻,漕船無法正常往返,清政府為解決漕運問題,就必須要另闢蹊徑,別圖良策,從而考慮海運的可行性。

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道光年政府財政狀況已大不如前,漕政不興,漕運機構日益膨脹,官吏貪腐無能,造成漕運費用極昂,耗損十分嚴重。漕運成本隨之大大增加,財政亦難匡救,政府已經無力對運道展開全面的整治。當時負責漕糧的省份的米價,大約每石在一兩白銀左右,但漕糧的運輸過程須經過徵收、兌運、運輸到入倉等各個環節,每一節都設定有龐雜的機構,每一個環節都有不法官吏趁機盤剝、勒索,除以上因素外,還有沿途自然和人為的損耗。

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於是,漕糧運送至京通交倉時,為力甚勞而為費甚巨,大抵一石至京,糜十石之價不止,這與清代前期相比,費用已經遠遠增加。在徵收方面,州縣徵收,乘機盤剝百姓;旗丁在運輸過程中,勒索州縣和納糧戶,同時,旗丁又受到各地關卡,和漕運官吏的敲詐勒索。

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乾隆三十年以前,並無所謂浮收,每石不過折耗數升。而且一些龐大的開支,最終都會轉嫁到一般納糧百姓身上,使民戶在兌交漕糧方面的負擔更加沉重。在徵收過程中,地方官紳常常與州縣官員相互勾結,將自身負擔的漕糧轉嫁到民戶身上。

龐大的漕運費用,增加了清政府財政的負擔,加深了政府的統治危機

在交兌漕糧時,要交納各種費用,在收兌漕糧之前要交鋪艙費,兌糧後上船要交米色錢,運軍常以糧米質量不符合要求等藉口,萬般刁難,藉機勒索。州縣開倉旬日,米多倉少,致使糧戶無倉可以輸納,因之滋事,而此時運軍乘機恣索。龐大的費用,大大增加了本就沉重的政府財政負擔,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