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襄陽地區主要城邑簡述

城邑,古代城市的統稱,泛指城鎮。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襄陽地區城邑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郡治,二是縣治,三是縣城以下的城鎮。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襄陽地區主要城邑簡述

襄陽城(臨漢門段)

漢代時,襄陽地區的城邑。

【山都】秦代置山都縣,屬南陽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後遷往漢水西岸故城(今谷城縣黃畈鄉張莊)。

【筑陽】公元前223年,秦平鄢郢,立為縣。以地在築水之陽(北),得名筑陽縣。今谷城南河,古時曾稱築水。

【酇縣】【陰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酇、陰二縣,酇縣故城與下陰相近,約在今谷城縣固封山北(已沒於漢水)。

【襄陽】位於今襄陽古城,西漢時為縣城,東漢末荊州刺史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城。曹操得荊州,置襄陽郡。

【中廬】西漢置,治所在今南漳縣東北,屬南郡。南朝梁廢。

【鄧】故址位於今襄陽市樊城區西北鄧城遺址。春秋是鄧祁侯為鄧國君主,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歸楚時,順道攻打了鄧國;公元前678年,楚國再次進攻鄧國,滅鄧。

【鄾城】習鑿池《襄陽耆舊記》記載:“濁水東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根據史料和地物分析,鄾城可能在今老西灣一帶。此處位於唐白河、清河與漢水交匯處的沖積平原河谷地帶,水患頻繁,崩岸淤灘嚴重;鄾城也很有可能毀於水患,崩於河中。

【黎丘城】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天下大亂,秦豐在黎丘起兵造反。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秦豐自立為王,號稱楚黎王。建武五年(公元30年),兵敗,被劉秀軍押回京城斬首。黎丘城在今歐廟遺址(襄城區歐廟鎮東端)處。

【鄢】【邔】【鄀】公元前279年,秦國大將白起攻佔宜城之後(史稱“拔鄢”之役),在此設定鄢縣、邔縣、鄀縣,隸屬於南郡;均在今宜城市境。

【宜城】西漢惠帝三年(前192),改鄢縣名為宜城縣。

【蔡陽】公元前221年,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設蔡陽縣,屬南陽郡。管轄今棗陽西南大部分地區。故址位於今棗陽市璩灣鎮西。

【舂陵】【章陵】【襄鄉】舂陵(安昌城)位於今棗陽市區南約13公里處的舂陵遺址。公元29年,東漢光武帝詔令,改舂陵鄉建制為章陵縣;後又分襄陽縣的東北地帶設襄鄉縣,縣城故址位於今棗陽市區東部之東園遺址。

發掘得知,還有如下城邑:

【餘陽城】遺址位於襄州區雙溝鎮趙莊村。

【朝陽城】遺址位於襄州區石橋鎮朱楊村。

【張飛城】遺址位於谷城縣城關鎮肖家營村。

【臨沮城】遺址位於南漳縣胡營鎮廖家咀村。

【翟家古城】遺址位於棗陽市璩灣鎮古城村。

【鳳凰咀】遺址位於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交界處,是一處古城址。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襄陽地區主要城邑簡述

襄陽城(北街)

南北朝時,襄陽地區的城邑。

南北朝(北魏)時期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了從今谷城至宜城及唐白河入漢處,漢水兩岸的城邑;另今棗陽境城邑。

【谷城】【士林戍】【陰縣故城】【洛陽城】【汎陽縣故城】【學城】【筑陽縣】【筑陽縣故城】【固城】【和城】【南鄉縣】【襄陽】【平魯城】【樊城】【桓宣城】【邑城】【中廬】【黎丘故城】【觀城】【騎城】【邔縣】【宜城】【羅川城】【上黃縣】【沶鄉城】【蠻城】【鄀縣故城】【鄧縣故城】【鄧塞故城】【鄾城】【蔡陽】【章陵】【廣昌縣】

這些城邑,有些是秦漢時固有的,有些是秦漢時沒有的,也有秦漢時存在後來消失的。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