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所有的電動車企業在解讀賣點的時候,都在圍繞著加速和智慧兩個角度。

加速已經是所有電動車的亮點,電機的工作方式要比內燃機更具有效率,完全不同的工作邏輯,讓所有電動車都擁有很快的加速度。

而智慧,則是全新設計時的伴生產物。

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但一臺車的基本產品力遠不止於這些,退一步來看我們所有人的用車生活,加速成績和智慧生活只是我們用車的一個小環節。

可靠性、耐久性、經濟效能才是我們最終的關注點。

過去幾年,我們都被新勢力帶偏了方向,認為一臺車就應該有很多攝像頭,有很多大屏,自動駕駛要優秀,也要有很快的加速成績。

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有過一段時間,沒有5秒加速成績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但事實上,這樣的用車形態是畸形的。電動車的確有加速這一亮點,但除了加速效能之外,電動車的痛點遲遲沒能解決。

比如說,電動車跑高速的無力感,電機的特性決定了,最佳經濟時速在40km/h左右,上了高速跑多快都不合適。

同時冬季開暖風續航崩盤也是一個事實,不能跑高速、不能跑長途,充電時的無力感也會讓人身心俱疲,這些都是在使用過程中,電動車帶來的焦慮。

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退一步來看,電動車所謂的“經濟效能”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

2015年前後第一批買純電動車的人已經早早把車送到了報廢廠,2017年第一批買綠牌電動車的人,電池的衰減以及行駛系統的崩盤,早已經讓他們失去了駕駛慾望。

電動車的壽命,並沒有燃油車的長,這已經是一個既定事實。

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燃油車的壽命可以拉長到15年甚至25年,後期可以修、修起來成本不高,都是燃油車的亮點,電動車雖然不再往加油站送錢,但往其他部門送的錢更多一些。

比如說保險公司,電動車的保費更高。

再比如說維修上,電動車存在“無法維修”、“維修價值不大”、“維修成本可怕”三個問題,電動車到了後期很多都是不能修,只能換,成本非常高,又考慮到電動車後期保值率崩壞,產品價值不高等問題。

電車不願提及的傷痛:只敢跟油車比加速,不敢跟油車比壽命!

當我們再用理性的眼光來看電動車的時候,能夠看到更清醒的一幕。

電動車是一個沒有經過歷史驗證的產物,國內的電動車發展嚴格意義上來說從2015年之後,第一批電動車甚至沒有扛過5年時間。

一臺車的壽命如果連5年都沒有,那麼它存在的意義,只是在這幾年內提供一個電動化的焦慮生活嗎?

2020年之後電動車市場進入到井噴期,更多人買電動車仍然處於初期理解階段,他們對耐久、壽命、後期維修、整體經濟效能和焦慮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善認知。

如果從家用車角度來看,買電動車的意義,真不如油車來

踏踏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