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閱讀能“走心”,而你卻只“走腎”

別人閱讀能“走心”,而你卻只“走腎”

關於閱讀,很多書友們的看法卻不盡相同。

有的書友認為:讀書數量越多越好,每年閱讀量不超過百本,絕不輕饒自己。於是,每年初時的朋友圈都看到這樣的讀書計劃動態:今年我一定要讀108本書,唯有閱讀與運動不可辜負。而有些書友卻認為,讀書在於精,要把所讀過的書,每字每句深入腦海,熟記於心,這才是最佳的讀書方式,我個人對後者比較認同。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閱讀量多,知識面相對廣泛,但是,如果沒有深度吸收書中之精華,“化紙張內容為已有”,時間一長,看過的知識就如同過往雲煙,虛無飄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帶給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夠在一定程度提升個人氣質與綜合素養,有些實用性較強的書籍能夠加深你的專業知識面,為你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有

人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修改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餘秋雨卻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不過是一個郵差。

”因此,即要讀書,更要行萬里路,否則,你這輩子也只不過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郵差而已。

一位讀者給我留言,她自認為已閱覽書籍上數百本,收穫頗豐。可每到關鍵時候才發現自己腦袋空空,知識的土地仍然無限貧瘠。她說,看到別人隨便讀一本書就能記在心裡,並運用在工作中信手拈來、易如反掌,而自己學了不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腦子就“漿糊”了。她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別人閱讀能“走心”,而你卻只“走腎”

有效的閱讀,才是閱讀的終極目標。

從這位讀者的問題描述中,我認為這是在閱讀上追求的是“量化”,忽略根本性的“質化”。過於盲目追求閱讀的數量,沒有深入去思考內容的實用性,等同於“水過鴨背”“竹籃打水一場空”。如何做到有效閱讀,首先你要弄清楚這幾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閱讀?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選擇有效書籍提升自己某專業領域?如何有效“走心”閱讀?閱讀的方法有哪些?

1、你為什麼要閱讀?

知識的海洋無限寬廣,大到浩瀚大宇宙,小到生活雞毛蒜皮瑣事,可以說,閱讀知識量相當之多,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閱讀的目的也不相同。退休老人喜歡閱讀一些修身養性、文學類、健康類的書籍,既休閒又能增加知識面,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樂趣;研究技術的人員喜歡閱讀與自己專業領域專業性較強的書籍,為自己所專研的模組提供幫助。作為HR的你,又因何而閱讀呢?

2、如何選擇有效書籍?

每個人的時間很寶貴,明白自己閱讀目的後,首先為自己選擇“剛需”書籍。如果你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者,那麼你的“剛需”書籍必定是與人力資源管理、職場溝通、職場生存技巧、心理學、其他管理書籍有關;如果你從事財會工作,那麼你的“剛需”書籍就與財務、金融、財經類有關。當你知識量能滿足組你工作的需要,對“剛需”書籍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時,我們一定要更多選擇閱讀其他類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3、閱讀的方法及時間的選擇

當你走出校園的那一刻起,當你踏進婚姻生活過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起,能夠花在閱讀上的時間真的是少之又少。想要閱讀,那麼就得自律、有規劃見縫插針去閱讀。比如堅持每天1小時不間斷閱讀;每月計劃用心閱讀哪些書籍,書籍可包括紙質書籍、電子書籍。閱讀方法一般有泛讀、復讀、精讀、歸納總結。

別人閱讀能“走心”,而你卻只“走腎”

4、正確制定閱讀步驟

(1)明確閱讀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比如HR在人力資源管理6大模組當中,擅長哪個模組?其中哪個模組是自己的“短板”,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書籍進行攻關。

(2)擺正閱讀心態。有些朋友為了彰顯個人富有文化底蘊,為了讓自己的書櫥無空隙,經常“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過一段時間再去書櫥上看,很多書籍完好擺放在書架上,連包裝都未拆封,有的書籍也只是翻了翻,真正記到腦子裡的知識,寥寥無幾。所以,閱讀追求的是“質變”而非“量變”。

(3)找對讀書的方法,閱讀“五步走”。你每讀一本書之前,一定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如果一本書拖拖拉拉兩三個月未讀完,那麼前部份所看的那些內容重點容易拋之腦後,無從想起。對於有用的、實用性很強的書籍,建議第一步泛讀,瞭解掌握這一書、這一章節講的是什麼內容;第二步復讀,帶著問題與思考去閱讀,這一本書的某章節知識點,在工作中運用的機率有多大?自己的想法與作者的觀點存在哪些差異?能否用另外的觀點來闡述同一個問題?第三步精讀,要逐個章節深入去學習,從瞭解到熟悉、從掌握到熟練一一記牢書的知識內容。第四步做筆記總結,好記憶不過爛筆頭,當發現需要思考的疑點請及時記錄下來,找到答案,並記錄在筆記本上。第五步常翻筆記總結,認真看,反覆看,做到“溫故知新”,

印象再次加深。

5、閱讀硬性要求是什麼?

用筆記、用手機收藏均可,將知識點記入腦海,深究知識點背後的問題:概括-追問-聯想-總結,最後做到“入眼”、“入腦”、“入心”。

別人閱讀能“走心”,而你卻只“走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