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我的三個朋友,談一談我對“理想主義”的看法

導語

理想主義,還有嗎?

它片面,脆弱,不堪一擊。

它荒謬,可笑,毫無用場。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活,太累,太辛苦。

但偏偏,每個時代,總有那麼一些人,對這個世界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

A是我的一個朋友,他的故事要從他反抗家裡人安排的未來開始講起。

本應該在軍旅生涯有個不錯的未來,卻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離開。連長承諾,只要A繼續待在部隊,入黨、三等功這些都包在他手上。領導自然不希望有能力的下屬離開自己的核心團隊,尤其是“自己人”。在別人看來,也許A應該待下去,而知道,軍旅生涯的開始,也並非自己“想要”,一眼到頭的未來,更是自己“不想要”。

我們總是不知道青年人想要什麼,而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回家之後,為了安撫父母情緒,聽從安排,在老家待了些時日,考了貨車駕照。父親是一名貨車司機,他用自己的經驗和眼界看到的未來也許就是A能待在老家,跟著自己學習如何開貨車養家餬口、安身立命。這不是A想要的,所以他選擇離開老家,來大一點的城市,打拼未來。

我剛認識A的時候,他給我的感覺就是“踏實”,還有一個衝勁,來公司不久就拿到了不錯的收入。後來A給我說,那是他工作以來拿過的最高工資。當時公司好幾個人都很有才華,也許是領導不諳御人之道,也無容人之量,沒過多久,好幾個人都被迫離職了,A也開始了創業。

創業之路並非坦途,選擇這條路也有些許無奈。幾年的創業下來,公司歷經數次調整,人員變動也很大。幸運的是,公司還活著。這幾年,A總是很忙碌,不管公司人多人少,總感覺他是最忙的一個。我們偶爾聚在一起吃飯喝酒,他幾乎不會抱怨什麼,總是在憧憬著未來。在A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氣質。

我們這個時代,像A這樣的創業者成千上萬,他們的故事可以在2019年1月上映的紀實電影《燃點》找到縮影。

透過我的三個朋友,談一談我對“理想主義”的看法

B是我的另一個朋友,我認識他時,他已經是個創業者了。

我剛認識B時,他負責公司其中一個專案。這個專案其實一直都沒怎麼盈利,但是B對它很有感情,對專案組成員的付出很珍惜,在B的多次努力下,專案得以保留。不過公司給B下過通牒,在規定時間之內若不能盈利,該專案必須被撤銷,專案組成員也要轉崗或離職。

當時的B已經結婚了,對專案再怎麼有感情,也不得不考慮生活的煩惱。這種情況持續到另一個主管加入專案組,而B被公司調到南方某省去做區塊鏈。

在大環境有所好轉,也得益於抓住了專案的紅利期,該專案在B離開不久就走上了正軌。B也在區塊鏈專案上賺了一筆,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人生是很奇妙的,也許你越想抓住什麼,就越得不到什麼,反而離開之後卻能得到意外的收穫。

後來的某次,在和B一起喝酒的時候,他笑了笑當初的自己,言語間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懷念在當初專案上苦哈哈奮鬥的經歷,懷念一起奮鬥的兄弟情;一方面又感嘆很多人沒有跳出自己的“圈”,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透過我的三個朋友,談一談我對“理想主義”的看法

我的朋友C也是同時期的創業者。C的創業經歷也並非一帆風順,而轉折可以用“斷舍離”的決定開始。與B不同,C在看到公司其他專案並不盈利的情況下,果斷放棄,轉而投向自己認為更有希望的專案上。

C後來幸運的趕上了一波紅利,賺到了一筆。當時他開玩笑地給我說,賺錢真需要運氣。後來C購置房產,而房產在半年內漲了30w,他告訴我自己創業半年甚至一年也賺不到這麼多。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玩笑,而笑出來的人內心也是複雜的,這種成功似乎是社會對創業者的嘲諷。

C告訴我,創業真需要理想主義,要是奔著掙錢去,那沒必要自己創業,有其他更低風險的方法去實現。

透過我的三個朋友,談一談我對“理想主義”的看法

理想主義本應是氾濫在整個社會,不專屬於知識分子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是要相信,我們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在A身上,我看到了這樣的信念,“如果階層是可以流動的,如果努力是有回報的,如果奮鬥是可以成功的,那為什麼不可以是我?”

B的經歷,讓我想起了羅永浩。羅永浩是我很佩服的一個人,我對他的瞭解是從錘子手機開始的。他後來的直播帶貨,努力還債,並不是理想主義的隕落,而是一種擔當和信念。

我在跟C聊天的時候說,我想躺平,我想回老家。他告訴我,如果躺平就廢了。

理想主義存在的土壤,階層流動不斷加快,文化愈發開放,文學與美學更繁榮,更加滋潤著國民找到心靈世界的美好。

無論如何,不要放棄理想、反抗、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