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是什麼詩,作何解釋?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是什麼詩,作何解釋?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出自明末清初氣節之士彭孫貽的《春草》,是一首寫物的七言詩:

小樓人去杏花殘,寂寂紗窗夢亦寒。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

首先看平仄格律,起句“小樓人去杏花殘”,第二字為“樓”,平聲,尾字為“殘”,也是平聲,整句平仄為“仄平平仄仄平平”,實際上是一、三不論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平收律句。根據“相對”、“相粘”的格律規則,推匯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平起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一核對,除了一、三句有“一、三”不論的現象,其他字的平仄都是符合平仄關係的。

所以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四寒”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彭孫貽其人,博聞強記、文采風流,學使五次出題模考,都是第一名。後來當了貢生,明朝已經岌岌可危。生逢亂世,作為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觀民之子,明滅後即閉門不出,終身布衣。

這首詩題為《春草》,自然是寫春天的綠草,至於背後有沒有引申、隱喻,因為缺乏資料,所以只能從字面去理解。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是什麼詩,作何解釋?

“小樓人去杏花殘,寂寂紗窗夢亦寒。”

前兩句看上去與春草無關,第一句寫杏花謝了,客人也走了,一片春事了的落寞之象,後一句寫空庭寂靜,連做的夢都清寒,加重冷清、散局的畫面感和情境營造。

“何事多情芳草色”,第三句轉折到主題上來,用提問的方式做好絕句文法重心鋪墊。

為什麼芳草卻一直碧綠,如此多情?

然後自問自答,“蕪人時伴倚闌干”。“蕪”,是雜亂,“蕪人”在這裡應該是指不同的人。

那是因為總是不斷有人靠著欄杆來欣賞它們啊。

實際上是不是這個原因呢?當然不是。只不過是草的茂盛季節遠比杏花要長罷了。這種明知錯答,並非詩人不懂常識,而是一種故意曲解,藉此來表達詩人心中寄託。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是什麼詩,作何解釋?

如果詩人是用春草自喻,那就是用杏花來諷刺那些曾經紅極一時,卻很快凋零的人或者事件,同時表達自己的才高、節高,有很多人跟隨、欽佩,因而能像春草一樣常年碧綠,郁郁青青。

雖然我們僅能從字面來理解這首詩,但是末句突兀地故意曲解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這是一首詠物詩,如果這樣解讀的話,是一首有寓意的作品。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簡單的解釋,那就是“蕪”通“無”。

“蕪人時伴倚闌干”,就是沒有人經常陪伴著我來靠著欄杆觀賞這暮春景色,因此我只好多情於“芳草色”。

這種解釋其實回答第三句提問是最簡單、最通順的,於整體來說,就是一種人去樓空後的感嘆,顯得十分落寞,只剩下孤芳自賞。

不過這只是猜測,明末清初的時候,是不是有“蕪”通“無”的用法也不得而知。

有知道的朋友不妨指正。

“何事多情芳草色,蕪人時伴倚闌干”是什麼詩,作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