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既是寫春景,也是朱老夫子在講大道理

“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既是寫春景,也是朱老夫子在講大道理

“萬紫千紅總是春”出自南宋理學宗師朱熹的小詩《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北宋理學創立,說教之風日盛,逐漸入侵詩壇,形成一股新的詩派,以講道理為主要目的,我們稱之為“理學詩派”。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自然是理學詩的扛鼎之人。在理學對人生、世界的思考指導下,理學家們無時無刻不對世間萬物進行觀察、評論,滲透進自己的學問觀點,教化他人。

這類詩,我們又稱之為“哲理詩”。

這首《春日》就是某個春天,朱熹對眼前景色有感,想寫首詩表達一下,但是又覺得以自己的學術理論,絕對不能玩物喪志,一定要把對大事的思考融化進作品之中,因而結合眼下春色,發揮想象進行虛構,表達個人理想的一首作品。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一真”部的七絕,平仄正確,格律嚴謹。

“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既是寫春景,也是朱老夫子在講大道理

“勝日尋芳泗水濱”,首句寫作詩的原因,交代天時(勝日)、地點(泗水濱)、事件(尋芳),但實際上從首句開始就是在虛構了。“泗水濱”,泗水的邊上。泗水在山東,當時處於金國領域之中,南宋的朱熹,是不可能春遊到那裡去的。

所以,天時、事件是真的,而地點(泗水濱)是假的。

為什麼朱熹要這麼寫?

當然是要反映出他不同於常人的思想主旨。

他是一位理學家,理學是儒學在宋朝的新學,因此他是一位大儒。而儒家至聖是誰呢?孔子。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所以這裡的“泗水濱”,實際上是指孔門。

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我追求學問之道啊,在孔門附近努力試探,學習。

“無邊光景一時新”。這一句並沒有像一般寫春景的詩一樣注重細節,而是從很大的空間感去抽象化,最大化——這泗水濱的春色無邊無際,煥然一新。

實際上依舊是在指學問之道。“無邊光景”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聖道的本意。

偶爾窺探到大學問的門徑,時時感受到學海無涯,處處為新。

“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既是寫春景,也是朱老夫子在講大道理

“等閒識得東風面”,“等閒”,平常,隨便。“東風”暗喻教化,這裡比喻春色隨處可見,也暗指儒家學義處處都是經典。

入了孔門,隨處都可學習到理學思想的瑰寶,接受聖人的指點,昇華自己的格局。

“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色,

比喻孔學的豐富多彩。

所以,朱熹的這首作品,雖然為我們留下了“萬紫千紅”這個詞語,但實際上在對春景的描寫上來說,是虛無的,經不起推敲的。

句句都是大道理,除了“萬紫千紅”四個字,根本不能從實處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因為他寫春景,講的是對孔門學問的追尋,講的是理學領悟之道,一開始就架空在自己也沒有到達的地方,是要表明自己追求聖人之學的決心。

虛擬構景,用來說理,是宋詩的通用特色。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王安石的“聞說雞鳴見日升”等,都是明擺著告訴讀者,這個景色是想象出來的,實際上是要告訴你“只緣身在此山中”和“自緣身在最高層”的道理。

這是宋朝詩人在無法超越唐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之後,結合理學創立出來進一步的思辨能力,以及雅俗共賞的文學審美,發展出來獨特的虛構說理的寫詩方法,構成了北宋以來所有詩歌流派的底層特色。

“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既是寫春景,也是朱老夫子在講大道理

到了南宋理學大家朱熹,他的這種作品特色尤其明顯,如“為有源頭活水來”等,都是理學詩之大張,這是理學家、詩人的本能。

所以這首詩名為《春日》,看上去是寫萬紫千紅的春景,實際上朱熹是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哲理詩不露說理的痕跡,是朱熹的高明之處,是後世儒生的通用寫法,但也正是詩歌逐漸變得說教而乏味,失去情感熱烈的原因之一。

或者說,這其實是詩道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