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移亞洲象離群獨象安全迴歸棲息地

7月7日凌晨,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現場指揮部按照擬定的應急管控預案要求,緊急啟動對北移離群獨象的捕捉轉移應急管控措施。當天15時,北移離群獨象已安全順利轉移至其原棲息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為什麼要對該象採取捕捉轉移的管控措施?科學依據是什麼?麻醉後遠距離轉移是否安全?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亞洲象研究領域的專家以及保護區工作人員。

記者:為什麼要對離群獨象採取捕捉轉移的管控措施?

謝屹(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通常情況下,雄性亞洲象成年後會離開象群尋找其他象群中發情的雌象交配繁殖;也會偶爾離開象群單獨或成1到2頭的小群活動。因此,對“北移獨象”的助遷工作,從它離群后,國家林草局指導組和省級指揮部就著手組織國內權威專家開展研討,進行科學論證,制定了相應的應急管控預案。

“北移獨象”於2021年6月6日上午8時45分脫離北移亞洲象群,截至7月7日,已獨自活動32天,距離象群69。5公里,先後在昆明市晉寧夕陽鄉、安寧市八街、玉溪市紅塔區北城街道等多個區域,活動區域範圍140平方千米,移動距離約190公里。7月5日,進入玉溪市北城街道拶壩塘社群,距離晉紅(晉寧—紅塔)高速0。3公里,距離崑玉(昆明—玉溪)城際鐵路0。2公里,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獨象安全管控難度大,公共安全的風險高。從近期監測情況看,由於天然食源逐漸減少,獨象依靠人工投食或進入農戶家覓食,肇事增多,管控難度進一步加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18條規定: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業、林業生產。出於人象安全考慮,指揮部緊急啟動了應急管控預案,決定對其採取麻醉捕捉措施。

記者:採取捕捉轉移措施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陳明勇(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

獨象活動區域持續降雨降溫,可供取食的自然植被減少,短期內很難找到適宜棲息地,長期依靠人工投食,不利於其身體健康。根據多年對西雙版納和普洱亞洲象的監測研究,獨象離群時間長短不確定,活動範圍廣,肇事風險高,監測預警和安全防範的難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其採取有效的管控措施。這樣的轉移安置措施,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記者:用麻醉方式對“北移獨象”實施捕捉是否可靠?

保明偉(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職業獸醫師):

實施麻醉捕捉轉移野象是國際通行處置方式,國內也有多次成功實施麻醉捕捉亞洲象的實踐經驗。野生動物麻醉捕捉技術對動物損害小、成功率高。對“北移獨象”實施麻醉捕捉的操作人員來自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該中心於2002年成立以來,參與野生亞洲象救助、救護21次24頭,成功收容了小象“然然”“小強”“羊妞”等7頭野象。中心培養出一批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亞洲象的救助和應急處置工作。2018年,救助中心成功救護了闖入普洱市鬧市區的“逛城哥”,2019年成功救護了在勐海縣頻繁肇事的“老三”,2020年成功救護了進入勐臘縣縣城的1頭公象。因此,我們在制定預案時就對“北移獨象”麻醉捕捉任務的成功實施有較大把握,能夠確保人象安全。

記者:將“北移獨象”長距離轉移到西雙版納是出於什麼考慮?是否存在風險?

沈慶仲(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階工程師):

之所以做出這樣長距離轉移放歸的決定,主要是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亞成體雄象離群屬於正常行為,近期的監測顯示,獨象離群后,沒有表現出尋找和追趕象群的行為跡象。將其麻醉捕捉後就近送回象群,不能確保它不會再次離群。二是象群在尋找適宜棲息地,我們也一直在科學助遷其往南返回棲息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勐養片區。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北移獨象”直接轉移至原棲息地放歸,最大程度減少對“北移獨象”的人為干預,有利於其儘快適應環境,恢復自然生活狀態。此次放歸的具體位置,是經過專家組認真論證踏勘的。“北移獨象”放歸後,將由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對其實施常態化監測,密切關注其健康和適應狀況。關於“北移獨象”的長距離轉移,我們做出完善的方案,運輸全程配備警車引導和醫療保障車,有專業獸醫和救護人員護送。在途中,選擇適合的位置給象補充食物和飲水,能夠保障其安全。到達後,現場專家對其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成功安全放歸。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