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尋子24年的郭剛堂,真是個偉大又理性的父親!這不僅表現在,24年前,他兒子被拐後不辭辛苦萬里尋子,更表現在,找到兒子後,他尊重孩子意願、甘願承受更多壓力的心態。

24年前,在家門口玩耍的2歲郭新振,被人販子帶走,不知去向;24年間,郭剛堂騎著摩托車、掛著兒子畫像的小旗,走遍了天南海北。他說“只有在路上,才覺得自己是個父親”。他的故事甚至被拍成電影《失孤》,由劉德華主演,讓很多人心疼、流淚。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好訊息是,前些天,郭剛堂終於找到了被拐24年的兒子,在認親現場,父子相擁而泣,公眾為之歡呼。可接下來的故事,是你我任何人、包括郭剛堂父子,都無法預料的事,而這,才是人販子最應該千刀萬剮的原因。

01、尋子24載,找回了人,卻找不迴心

很多人說,人生有幾個24年?郭剛堂從青絲找到白髮,找來找去,沒想到最終雖然找到了,卻難免落寞。

滿心歡喜、滿懷希望,終於見到失蹤24年的兒子。兒子長得跟自己很像,無論身材還是性格,用郭剛堂自己的話說,就是“普通而善良”。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所幸兒子做著一個普通人,享受著人世間的美好,上過大學、還做了老師,這是郭剛堂怎麼想都想不到的,他開心、感恩,感恩老天還能讓他活著的時候看到兒子,感恩兒子沒有遭受那些他做過無數次噩夢的罪。

可是,已經26歲的兒子,好像又不是自己的兒子了,他叫著別人“爸媽”,還說,“養父母年紀大了,想留在他們身邊,為他們養老送終。”

郭剛堂的內心五味雜陳,他能說什麼呢?他又能要求兒子做什麼呢?畢竟,他與兒子的緣分,才僅僅兩年,而兒子與養父母,已經有了24年的情分。

他認識得很清楚,如今的兒子,至多也就算是一門遠房親戚了,如果他能想開,他還會盡量遠離兒子的生活,淡出兒子的視線,不過分打擾他的生活。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緣分,最親近的時候,也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撫養的那十幾年。如果沒有那十幾年,即使有血緣,也比不過跟養父母的感情。

而這24年裡,兒子一直以為養父母就是親生父母,以為自己就是個普通人家裡上有兩個姐姐的普通男孩。

網上很多人在說,你看,養父母家給他買了房、買了車,從小到大都很寵愛他,他當然不願意走。這種觀點,大部分是旁觀者心態。

這時候,郭剛堂儘管自己的心緒還沒平靜,但卻站了出來,擋在兒子前面,勇敢面對網路的狂風暴雨:“有事情找老郭就行了,不要打擾到兒子。不管怎麼說,孩子都是最無辜的。”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他知道兒子的難處,他也是一個父親啊!其實,反過來看,這樣一位善良、勇敢的父親,也有著同樣善良的兒子。

24年的養育之恩,不可能說斷就斷;郭剛堂相信,哪怕是養父母家條件不好,兒子也不會離開這個家。

郭剛堂理解,郭剛堂心疼,但終究是無奈。這就是命運的殘酷。

這就是人販子的罪大惡極之處。

在這件事裡,如果非要懲罰,首先要懲罰人販子,然後是當年持買賣心理的養父母,孩子是無辜的。

02、到底要不要懲罰養父母?

其實,從法律上來說,郭剛堂是可以追究買家責任的。他可以起訴養父母,要求賠償,包括這麼多年的誤工誤時費,更重要的,是精神損失費。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但是,作為一名父親,從兒子幸福的角度看,怎麼可能起訴呢?

如今,這樣的兩家人,即便主觀上不想產生任何瓜葛,也已經產生了,兒子就是兩家人的牽絆。如果真要賠償,那養父母用來賠償的錢,說到底,也還是會留給兒子的。

實際上,從人性的角度看,兒子找到後,無論是親生父母,還是養父母,內心都會有恨意的。

親生父母自然是恨,恨兒子被拐,恨兒子喊別人爸媽,恨自己無法改變這一切;養父母則是恨,自己原本寧靜的生活被打破,掩藏多少年的秘密被揭開,兒子以後該怎麼對待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會不會成流水……

以上是在人性角度考慮,是大家的第一想法,但是,凡事不能靠第一想法;從孩子的角度看,養父母不算仇人,因為,已經被人販子拐走的孩子,不賣給養父母,也是會賣給別人的。試想,如果被更壞的人買去,孩子很可能凶多吉少。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這也是郭剛堂為什麼說“就當是多了一門親戚”的原因。面對這家人,他很清楚,與其心懷恨意,不如為了孩子,化干戈為玉帛。而且,更關鍵的是,他真正的仇人是人販子。

24年奔波之後,郭剛堂的心態已經被撐大了,他能活著看到兒子,並且兒子還是安全成長的,他就覺得是最大的造化了。而且,他正以此為事業,期望幫助更多丟失孩子的家庭。

而養父母這邊,也是會遭到良心的譴責,是自己當年的惡,造就瞭如今的痛苦;如果沒有當年的買孩子,他們如今可以不用承受這種痛。他們也是會懺悔的。

現在,網上很多聲音是要懲罰養父母,養父母當年的這個行為,確實叫人意難平,很多人覺得惡人就應該受到懲罰,甚至還有人說“買家贏了”。無論怎樣,這顯然不是郭剛堂的兒子想要的。

怎麼說呢?郭剛堂這個案例,是個很典型的個案,如果這個結局,應該算是不好中的大好了、是不圓滿中的大圓滿了,這個結局不算差。沒必要老揪著他們做這做那,畢竟那是人家的幸福,做任何決定,付出的代價都是人家自己承擔。

至於要預防和減少這類事件、抑制拐賣兒童案件的發生,那是全域性的事兒,要靠法治的健全、社會管理手段的精細化和公安偵查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非要揪著這個個案不放。

我們能做的,就是祝福郭剛堂和他的兒子,同時,大力懲罰萬惡的人販子,和加強法治力度和刑偵能力。

03、人生,就是諸多遺憾的堆疊

還記得看過日本的一個電影,叫《如父如子》,兩對夫婦,因為在一個醫院同一天生產,被護士抱錯了。直到孩子6歲的時候,兩家人才知道真相。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一開始,其中一家人一定要換回來,因為他們信奉自己的基因優良,也早就發現養了6年的孩子哪哪都不像自己,一點也不優秀,他們也一度懷疑過,這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當然也只是隨便說說,並沒真往這個方向上想,直到知道真相後,他們就更有理由換回來了。

可是,交換的過程卻異常艱難,不是對方家長不同意,而是兩個小男孩都適應不了:那對兒覺得自己“基因優良”的父母的親生兒子,過來家裡後,不習慣親生父母嚴厲的管教方式,他還是喜歡那個雖然窮、但很快樂的家。

而被“基因優良”的父母養了6年的小男孩,回到親生父母那裡後,變得更加悶悶不樂,他堅定地認為,父母不要他了,父母覺得他哪裡都很笨,自己不配做他們的兒子,變得鬱鬱寡歡;即便親生父母這邊給他多少愛,他都覺得自己是客人,不屬於這個家。

這並沒有結束。

24年尋子終團圓,兒子卻選擇跟養父母,生父郭剛堂能要求賠償嗎?

真正出現轉機的是,有一天,當那對“基因優良”的父母翻看相機,無意中翻到之前的兒子給他們拍的照片時,“基因優良”的父母瞬間淚目了。

原來,他們不知道,即便他們那麼嫌棄那個兒子,但在兒子眼裡,他們依然那麼高大、美好;看著這些老照片,這對父母才剛剛知道,原來自己一直是捨不得那個兒子的,他們對那個兒子是真心的,那才真正是他們的兒子。

血緣只是世俗意義上的家,而灌注了愛的成長,才是真正的親人。

當然,影片中的一切都是很溫情的,而現實之中,就沒有那麼溫情了。

一切都很殘酷,

人生就是諸多遺憾的堆疊,

因為事已至此,誰也改變不了什麼,只能被迫承受。

————

我是【妖妖的微笑】

多平臺學習博主,更多認知提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