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在汪天凡看來,他的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甚至,他的目標就是“把工作和生活融在一起”。

從每天8點睜眼起,汪天凡的工作就在微信上開始了。他需要和創業者談融資、跟同事彙報專案進展、檢視公司的投資組合,還要和同行互通有無。工作強度最大時,他一週看過30個專案,資訊龐雜到他覺得腦子都快轉不過來。每天,他還得面對微信裡那些忙不迭推薦專案的財務顧問,以及朋友圈裡無論手指如何劃拉都能看到的各類公司的進展新聞。

汪天凡是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的副總裁。這個1989年生的人有一份漂亮的履歷:他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讀了國際金融貿易,隨後又從倫敦商學院取得了管理學碩士。期間,他在貝塔斯曼校園達人大賽獲過獎,並在青蛙設計、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埃克森美孚、戈壁合夥人基金有過實習經歷。最終,他進入了BAI。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如今千千萬萬像汪天凡這樣履歷不凡的年輕人正在進入創投公司,他們曾經的工作首選是券商、銀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而現在他們更願意成為創業專案的考察者和把關人。

在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科銳國際的金融行業證券基金組高階經理葛文婷看來,中國正經歷著“全民創業”的熱潮,也因此催生出了一批新的創投公司。由於整個創投圈的成熟人才有限,這些新公司需要補充大量的年輕人作為新鮮血液,這其中包括了高校應屆畢業生,以及在某個行業工作過幾年、對該領域頗為了解的“業內人”。

年輕人在創投圈確實存在一些優勢。從某種程度上說,年輕投資人的確更容易注意到和他們這代人生活相關的專案。當商業社會都在議論“年輕人的選擇”“90後/00後的消費觀”時,年輕投資人似乎是更容易理解新事物的那撥人。

但質疑聲也不少。

無論是在創業氛圍最濃的矽谷,還是在當下的中國,大多數人仍然認為投資人應當具備更多的經驗積累和識人閱歷。在《財富》釋出的“2017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位投資人”評選中,排名第一的沈南鵬51歲,排在第二的魏臻62歲,50歲的肖冰、63歲的熊曉鴿和46歲的蔡蕾位列第三至第五。

在過去,經驗被視作投資人判斷行業發展趨勢、公司商業邏輯的必需——他們需要了解得更多,才能比平常人看得更遠。“在入行的第一第二年,每個人都會問我你幾歲。有幾個創業者,我之前約他們,他們就說‘我只見你的合夥人’。”汪天凡說剛入行時,那些年紀比他大的創業者,多多少少會針對他的資歷發難。但他認為年輕人終究會給創投圈帶來變化,“我相信20年後中國商業前100人應該換了,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今天最大比例地投到未來20年後的商業前100人。”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作為峰瑞資本的副總裁,29歲的黃海成功投資過不少公司,印度市場iOS購物類應用中下載量排名第一的出口電商Club Factory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對新鮮事物的敏銳度,黃海認為相比年長的投資人,他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去了解一個領域。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黃海所在的峰瑞資本主要投早期專案,根據他的解釋,這些專案往往處在一些新興領域,如果說某個成熟領域還能依靠各種調研公司的資料判斷,那新興領域往往處於資料稀少且不準的狀態,他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前端蒐集專案和領域的資訊。

黃海蒐集資訊的過程包括接觸待考察公司的上下游公司、競爭對手、行業裡的大公司等等。他喜歡根據某一問題,從不同維度的人那裡尋求看法。他說他曾為了研究本土的新一代家居品牌,去請教過傳統家居行業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家居設計師,以及網易嚴選這樣的電商平臺。“雖然我不是要投這些人,但他們對這個行業的運作過程比較瞭解。”黃海說道。

而汪天凡在瞭解一家公司的過程中,還要求自己不能只跟CEO瞭解情況,也要和他的下屬們多聊天。“CEO給你的資訊是他下面的人給的,他如果被下面的人騙了,你也就被騙了。”

做上述功課需要頗多的時間和精力。“有資歷的投資人可能資源豐富、判斷更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在一個公司做到合夥人級別,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花在深入瞭解一個行業上的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黃海認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入行業是年輕投資人的資本。

比起經驗豐富的前輩,年輕投資人都早早經營起了個人品牌。如今汪天凡在簡書、財新網上開著專欄,在36氪、虎嗅網等科技媒體上也有文章發表。黃海則常常在知乎上發表文章,並參與制作了一個叫作《瘋投圈》的播客節目。主動輸出觀點,似乎能讓這些年輕人更容易被外界知曉,從而在圈內發展人脈。

在汪天凡的經驗裡,他們這一代投資人“互動更多,更強調合作”。一些創業者想要利用投資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來耍點小手段是不明智的,因為年輕投資人更擅長互通有無,“比如這個創業者騙我說另一家機構要投他,那我直接問對方就好了。上一代投資人之間可能還會藏著掖著點兒。”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在進入元資本成為投資經理之前,陳萌萌在英孚做過企業客戶諮詢,也做過一年的財務顧問。但在分外看重經驗的創投圈,30歲的年紀,和偶爾比較休閒的裝扮,還是會讓她被人問是不是90後。“很多創業者是非常資深的,他可能對你會有一些誤解,即使你跟他講了你是1988年的,他也覺得沒什麼區別。”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因為年齡而被看輕也是汪天凡和黃海會遇到的問題。看起來太過年輕的投資人總會被質疑有多少能力對一個創業專案下判斷,更有甚者,會認為正是因為如今沒有經驗的投資人太多,創業圈才會出現一批迅速拿到融資又迅速死亡的公司。

就連年輕投資人也會有對自己不自信的時候。“(剛入行時)最困惑的是為什麼我有資格來做這個行業——一個畢業生憑什麼對這麼大金額的分配做判斷;憑什麼能去判斷一個比我年長的人有多厲害;憑什麼能去判斷一個我都沒有涉足過的行業;憑什麼認為我可以預測這幾百萬美元扔下去,將來會給我換來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收益;憑什麼我能夠說服比我年長20歲的人,這件事情是應該被重視的。”汪天凡一口氣說了5個“憑什麼”。

這種困惑並不是沒有道理。在美國,早期專案的投資人往往是行業裡功成名就的大咖們。投過Google和Facebook的羅恩·康韋、《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以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都在此之列。他們經驗和人脈更加豐富,對初創專案的判斷更精準。“但中國的天使基金,因為基金規模小,管理費少,只僱得起年輕人,所以反而最早期的案子是年輕人在投。”汪天凡說道。

另一種情況是,中國仍然不斷有新的風險投資公司出現。在創立初期,這些新風投公司為了樹立品牌,往往會廣撒網,投資多個專案。被這些公司僱傭的年輕投資人,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被推著迅速向更多創業者伸出橄欖枝。

即使所投專案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幾位受訪者仍然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焦慮。“這個市場變化得太快了,新物種出來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得不斷去學習,才能跟上、理解新模式。”儘管年輕被視作能敏銳感知新事物的條件,陳萌萌還是擔心自己會落後市場一拍。

入行5年的汪天凡拿滴滴出行的發展軌跡做了一個比喻,“我入行不到第二年的時候見了滴滴,那時滴滴是A輪。我5年的工作,經歷了滴滴從1000萬美元的估值變成500多億美元的估值,等於滴滴上漲了5000倍,而我才工作了5年啊!”

汪天凡甚至覺得,從如今創業和資本在整個中國市場的熱度來看,年輕投資人還沒有從特別慘痛的大失敗裡接受過教訓,沒能更徹底地成長。“總有某一刻,行業會經歷週期,週期是給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最大的教訓。可惜我們這幫年輕人從入行到現在沒有經歷過週期,前幾年說寒冬來了也沒寒到哪兒去,這是最大的問題。”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判斷力是一個投資者的核心,對於如何增加自己的判斷力,幾位受訪者提供了自己的經驗。汪天凡建議年輕人剛入創投圈時別看特別早期的公司。“你也年輕,公司也年輕,你永遠都不知道你見的公司是對還是錯,所以剛入行的投資新人應該儘可能看行業裡最優秀的公司。”

他同時建議新人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瞭解自己公司的投資組合(並不是所有創投公司的投資組合都公開透明),知道哪些是賺錢的專案、哪些是公司持慎重態度的專案,並儘量多從一些B輪融資案例中學東西。

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3位年輕投資人都提到了“和人聊天”的重要性。儘管在眾多的微信公眾號、知乎、朋友圈和科技媒體的報道中,創業類資訊已經氾濫,但他們依舊認為這樣的資訊獲取渠道太過單一。

黃海把研究報告和新聞資料當作二手資訊,而把人和人的聊天看作一手資訊。“我們所在的行業是創新性行業,還沒來得及總結出很清晰的資料框架或報告。我用Google去搜索一個資訊,跟別人搜一個資訊沒有什麼區別。這個行業是以一手資訊為主的。”他因此把和創始人、一個專案涉及的上下游公司、競爭對手等物件的聊天看作最核心的資訊渠道。

陳萌萌喜歡從創投圈外的人那裡獲取更多資訊。“大家從事各行各業,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角度就不太一樣。把對一些事情的理解去跟身邊不同視角的人聊,會有很大收穫。”元投資過ofo,而陳萌萌第一次知道共享單車,就是從一個做市場的圈外朋友那兒聽說用它上下班非常方便。

想進投資圈的年輕人最好對這一行的工作量有個心理準備,像汪天凡那樣工作強度較大的情況並不少見。通常一個投資人一週會聊10個專案左右,有時甚至平均一天要聊2到3個案子,每次和創始人面聊的時間在一個半小時左右。此外,他們還需要至少5倍於面聊專案資料的商業計劃書、分析行業、做投後管理、參加業內活動等。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有高效處理工作的能力。

除了提前規劃每週的時間和待辦事項,黃海提到了自己“整塊利用時間”的工作心得。比如他每週會選定某幾天專門聊專案,某幾天專門研究行業或者參加活動。“因為如果這個小時在聊專案,下一個小時做研究,你在不同狀態中切換,是很低效的。”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Q:什麼樣的應屆畢業生可以進入創投圈?

A:創投圈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還是很苛刻的,最好畢業於國內排名前十的大學、常青藤之類的全球知名院校。創投公司如果想找某個領域的人,會從該領域排名比較靠前的大學畢業生裡挑。這個行業門檻很高,特別是對應屆畢業生,你的背景要符合相應行業的要求。

Q:創投圈對於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公司人有什麼要求嗎?

A:創投公司喜歡原來在產業裡、在相應行業的龍頭公司工作過的人。你可以是做過幾年研發或市場,對行業裡的公司有了解,包括公司的管理團隊、業務線、產品,對整個產業上下游的發展有掌握,對未來行業的發展有預判。現在來看,這類人才比畢業生更搶手。如果沒有行業或專業背景但有很強的財務、法務背景,也會有一定的競爭力。

Q:財務方面的能力和專業方面的能力,創投圈在招人時更看重哪方面?

A:兩方面都會有,主要看這家機構是做私募股權投資(PE)還是風險投資(VC),是前期的投資還是後期的投資。越到後期要求投資人對財務的掌控能力越強,因為你要去看公司的財報,如果看不懂很容易掉坑裡。前期投資的話那些公司都剛起步,這就要求投資人對行業特別精鑽。

Q:年輕人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A:開始的一兩年都會做比較基礎的工作,比如寫報告、做研究、做財務模型之類的。之後會慢慢參與到獲取專案、篩選專案的階段。有一些成功的投資案例,在行業內建立了一定的聲望後,才有機會開始做一些融資的工作。

Q:第一份工作就進創投圈,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

A:如果是特別大的創投公司,會有很殘酷的淘汰機制,它們對每個層級的人都有明確標準,尤其是畢業生。你進來如果達不到考核標準,可能會被淘汰,而且機率很高,所以要勤奮、有韌勁、有執行力及耐心。

另外創投公司的實力是否雄厚要儘量提前瞭解,特別是新的VC會有一兩年就倒的可能。在看創投領域公司的時候,建議多看一些有大眾知名度的機構,比如知名的內資及外資VC,另外母公司的背景也是一個判斷標準,如果母公司資本實力雄厚,應該風險較小,但如果你加入的VC是幾個合夥人自己投資創設的,融了一部分市場的錢,但合夥人背景並不是那麼光鮮(非知名機構出身且未投過知名專案),那就要謹慎加入。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週刊》所有

年紀輕輕,沒有經驗,他們如何進擊創投圈?

黃瀚玉

週刊主筆,關注零售與快消,擅長吐槽。

huanghanyu@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