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雞到最後,雞出一片綠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昨天聊起普通人如何防止階層滑落,我們說到這麼一個現象,就是大部分中產的選擇是卷和雞娃。

當然,雞娃和卷可以結合,俗稱雞肉卷。

那麼在這麼努力的雞卷,卷雞之下迎來了什麼呢?迎來了一片綠。

有些雞娃的龍頭機構裁員30%,或者與新入職的員工解約。從股市上看,這個板塊綠油油。

其實想想看也很合理,雞肉卷不能只有雞肉,總得加點綠色的蔬菜。

有些讀者問為什麼?我知道,咱們有些讀者是學霸,打小就非常擅長考試,畢業後發現唯一能找到的適合自己且薪水比較高的offer都來自這些雞娃的機構。

也挺好,能夠發揮特長,身為前輩戰鬥雞,把經驗傳授給小雞們。

但是遇到了調整,一畢業就面臨解約……

好事情,這句話不是安慰你,是實話。你想一想,你是想40多歲面臨調整,還是想20多歲面臨調整?當然是後者,人早期沉沒成本低,後面沉沒成本高。何況早早成熟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對你日後是莫大的財富。

在我看來,這件事是很難避免的,如果你每一期都看,把我們解讀的那些事兒串起來,我想,這一點你自己也能預料到。

去年我們就聊過內需,我們不僅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產業鏈最齊備的生產基地,也要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這是上頭在去年就明確告訴我們的方向,我們所有的思考都要在這個框架內。

那麼內需有很多種拉法,嚴格意義上講只要你消費了,都能拉動內需,但是

不同的拉法,質量是不一樣的。

你說咱們都去買木頭吧,有一種名貴的木頭,有稀缺性,保值,越買越漲,大家都去買,能不能拉動內需?

其實也能。但問題是,這種拉動質量高麼?

或者說,我們買木頭是為了什麼呢?是科技發展了還是生活質量提高了?花錢總得為了什麼吧,沒有實際的效應,單純為了對沖貨幣,為了升值保值那都是金融行為。

大面積的金融行為帶來的拉動內需,質量並不高。這就是為啥告訴你房子是用來住的,木頭是拿來用的。

一套房子被一戶人家住了,這戶人家心情愉悅了;一塊木頭被做成傢俱,這根木頭的價值得到體現了。

但如果你幹什麼都是為了收藏,或者換一個詞兒叫囤積,那就沒有實際意義,

或者說,只有比較意義。

我們想一想,為什麼要引導投資人去投實體而不是在金融體系裡虛轉?

原因很簡單,

投實體能夠帶來科技進步,帶來更多人的愉悅感,而在金融體系裡虛轉只能產生相對優勢。

你把錢投了一家實體公司,他們去搞研發,申請專利,技術得到了積累,員工拿了錢結婚裝修,一家人其樂融融。

你把錢在金融機構裡虛轉,無論有多少增值有多少年化,本質上有沒有帶來愉悅感?沒有。

包括你自己,你自己也沒有什麼愉悅感,你只是不停的改變你自己佔有資產的相對位置,或者通俗一點講叫做財富排名。

你是佔著財富,甚至你的身家不斷地在前行,但是你沒有創造價值,沒有給人類帶來科技進步,也沒有給社會帶來愉悅感。講的難聽點,佔著茅坑不拉屎。

那我們想一想大規模雞娃這個行為和上面這件事是不是很類似?

如果一個社會像印度那9億人一樣渾渾噩噩,那雞娃當然是有益的。

印度那9億人連0到10都念不清,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雞一分就有一分的收益。

我們是怎麼培養出這麼多合格的產業工人實現全產業鏈的?就是靠全民教育。

或者說,在這個階段,全民適度雞就像投資人的錢投入了實體經濟,帶動了科技進步,帶動了真實消費,帶來了愉悅感。

那麼再往前走一步,全民適度雞進入下一個階段叫什麼呢?叫全民戰鬥雞。

全民戰鬥雞可就不是為了給社會培養足夠且

適合

的產業工人了,你注意我加粗的字,適合。

全民戰鬥雞的目標變了,我們都要上大學,都要上好大學,都要當老闆,當領導,目標變成這個了。

當然,這也是一種消費,而且是軍備競賽級的消費,可是這種消費是高質量的麼?恐怕不是了。

家長把錢都砸去教育,下了班把時間也砸進去陪孩子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麼?

這個詞兒80後應該很熟悉,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目標都是這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的老師不會告訴我們要成為老闆,領導,不會那麼教的,反而會對那種功利的企圖嗤之以鼻。

但這恰恰是今天家長們的目標。你注意,訴求變了,大家不是為了追求說我要努力,為增量添磚加瓦。而是指望自己產生相對優勢,從存量裡分得更大的比例。

如果投資人的錢都在金融體系裡空轉,當然也是一種經濟活動,作為管理者也可以抽傭,問題是,這是一錘子的,而且是一個很無聊的行為。

如果投資人的錢能夠進入實體,那麼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是長久的,是有價值的。

這就是為什麼管理者希望錢流入它該流入的地方,發揮它該發揮的作用,不要佔著茅坑不拉屎。

那麼同樣的道理,

錢是一種資源,人更是一種資源。

適度競爭就可以了,過度競爭是浪費。

從適度雞到戰鬥雞到變態雞,你們想搞出什麼新品種呢?又或者說,這種變態雞真的對社會整體有益麼?

當然,你打造變態雞的過程是一種消費,也是內需,但是質量很低。因為你不快樂,孩子不快樂,你們花了過多的生命去做一件提高自己相對位置的事情。

而這些生命本來是可以拿來創造增量價值的,或者說,你和你的孩子本來也可以過的快樂一點。

更重要的是,

人在打造變態雞的過程中,自己的內心也會變得變態。

上海有個48歲的大齡失業男給市長寫信,說自己本碩重點大學,英語流利,外企工作20年,從18年起失業了,一度領取失業金……

媒體瞬間爆了,紛紛表示同情,痛斥社會歧視年齡大的。

上海的迴應也很快,松江區就業中心馬上給了他一份崗位,某民營企業市場部副總。

結果你猜怎麼著?一個月後這老兄就辭職了,說的很清楚,去民企不是他想要的,他給市長寫信的訴求是希望自己當領導,還要當大的……

再來個例子,某個北大的女碩士,同時也是個女網紅,發微博抱怨自己考教師編落榜,痛斥不公,內幕云云。

也是網民群情激憤,要查,到底哪個不開眼的公子佔了我們女網紅的位置?

一查發現她自己筆試不及格,比錄取的人低了6。7分。而且最有意思的是筆試成績第一的,把這位北大女碩士刷在後面的那位,也是女生。

你看,首先堵了女性歧視的說法。其次,這位筆試第一名曾經做過幾年的鄉村教師,是從底層一路奮鬥上來考入北外研究生,最後拿了筆試第一,啥背景都沒有。

而恰恰是我們這位女網紅,北大的女碩士走後門,沒走成,反而倒打一耙。

我今天不是來說這位中年男和這位網紅女的道德問題,我是來借他們說預期。

一個人,花了那麼多錢與精力,無論最後是成了戰鬥雞還是藥渣雞,有一點肯定變了,那就是預期改變了。

你投入了那麼多,你想要的不是老闆就是領導,你還能平平靜靜的對自己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麼?

老闆和領導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如果這個比例是1%,100個適度雞裡面只有一個,100個戰鬥雞裡面也只有一個,100個變態雞裡面還是隻有一個。

比例不會變的。

可是剩下的99只雞,心態可是大不一樣了,你讓那些付出了高昂成本的99只落選的變態雞何以自處?

或者說,怎麼與自己的內心達成和解呢?達成不了,就像這位上海的中年男,北京的網紅女。

所以站在宏觀的角度,站在管理層的角度,當然會替大家降降溫,剎剎車。

何況,你把這件事和三胎聯絡在一起想一想,都去雞娃了,誰生三胎呢?誰有功夫生三胎呢?

讓大家調整預期,放平心態,弄明白大部分人要追求的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成天琢磨什麼逆襲拱白菜,階層不掉落。前者才是對社會有益的,前者的內需才是高質量的。

當然我知道,這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站在你個人的角度,也許你就是很自私,你想的就是你小家裡的那點事兒,你就是不想創造增量就是想在存量裡多分一點。

那就是你自己的事兒了。你不能懶到連你自己那點自私的小九九,都指望社會來替你實現吧?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