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

1。“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王陽明

意思在說不管是學習、詢問、思考、分辨,都是要學會並且掌握,只學習不實踐那是不可行的。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

孔夫子說:“三思而後行”。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考慮周全之後再開始行動。

然而大部分人在思考的時候就猶豫不定,內心的勇氣也被日漸消磨,再加上自身的惰性,

“三思”便成為自己拖延的藉口,一拖再拖,最終實在無法拖延的時候,才急忙開始行動。

然而在行動中種種問題就會暴露出來,但可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了,只能草草了事。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事前的三思往往會使得事實脫節。

因此不管結果如何,先做了再說,有什麼問題,在做的過程中發現了,再及時解決!

王陽明自小就立志為聖,但他的父親卻認為他太狂妄了,竟說出如此大話。

可事實證明王陽明從立志開始就一直在行動,從未止步。

他四處尋覓良師益友,想要學習如何成為聖人,儘管失敗多次,也沒有阻止他成聖的決心。

曾經他為了去驗證“格物致知”,特意去格竹子,可惜沒悟出什麼道理還把自己弄得一身病。

但他並未氣餒,透過這次他明白了藉助外物找尋到的並不是真理,因此他決定創辦心學。

吃過才知道是酸甜還是苦辣,穿過才知道鞋子是合腳還是夾腳!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什麼事都是先做才能發現問題,然後邊行動邊思考,才能更好地去解決問題,並且勇往直前。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

做了或許還有一絲成功的機會,不做卻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別想太多,行動起來再說。縱然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2。《荀子·勸學》中說:“學習,從哪兒開始呢?到哪兒終結呢?

儘管人都有無盡的潛能,但做人做事還是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只有專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件件事情中領悟到新的真諦。

小樹剛發芽時,不能澆太多的水,隨著它一天天長大,澆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漸進地增多。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否則成功將會與你背道相斥!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3。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總是想著發財的年輕人,幾乎每天都去教堂進行禱告:

“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敬畏您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他的禱告詞每次都一樣。

幾天後,他垂頭喪氣地來到教堂並祈禱:“上帝啊,為何不讓我中彩票?”

就這樣他天天如此,一直做著同樣的禱告。

直到有一天,他跪在地上禱告:

“我的上帝,為何您不聽我的禱告呢?讓我中彩吧,哪怕就一次,我願意終身信奉您。”

這時上帝再也無法忍受了,他威嚴地說:

“我一直在聽你相同的禱告,我再也受不了了,最起碼你也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碌碌無為、平平庸庸,就是和夢想著中彩票的年輕人一樣。

整日做著發財夢,卻只是停留在喊口號上,從不真正去付諸行動,那麼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還白白浪費掉大把的時間。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4。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執行力,一個行動勝過一打計劃”。

清代作家彭端淑在《為學》一文中也講了一個故事:

蜀國有兩個和尚,一個窮和尚,一個富和尚。

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要去南海朝聖,你去不去?”

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去?”

答:“我一瓶一缽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數年來想買舟去都不能,你怎麼可能到達?”

後來,富和尚用一年時間考慮,猶猶豫豫,難以下定決心;

又用一年時間做計劃,事無鉅細都想得非常周到;

第三年用來準備,籌措資金,購買器材……

當他興沖沖邀請窮和尚同行時,才知道窮和尚已經從南海回來兩年了,他一下子就洩氣了。

窮和尚想到就做,務實高效,結果是心想事成;

富和尚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什麼事情也沒幹成。

說到底,就是行動力的差別。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有句名言: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子計劃還重要。

因為,世界上沒有天衣無縫的計劃,也沒有萬全之策。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幹任何工作都可能有漏洞,但做總比不做要強。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到十全十美或萬無一失才去做,那麼最終將會一事無成。

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

知道的人多,行動的人少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總之,不論何時何地,記住這一點:

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