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王陽明暮年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回首王陽明的一生,年少時,便立下大志,勤讀詩書。王陽明初入仕途被人陷害,被貶到龍場三年,飽受人間苦難,身心大受打擊,然卻也在此悟道,受用一生。在那後,頻頻得志,名震四海,桃李遍佈天下。

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王陽明的一生曲折和榮譽共生,他認為自己的一生無愧於百姓,不愧對國家,已了無遺憾。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是因為他一生雖同流世俗,但並未合汙,一生為百姓和國家鞠躬盡瘁,充分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古人云:“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意思說,在和平繁榮的時代,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在動盪的時代,接人待物要靈活機智、圓滑老練;在衰落的時代,待人接物要方圓並濟、交相使用。

處在一個汙濁的環境中時,如果我們能保持“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操守,能不是自我、從容淡定,便不許急於撇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這才是真正的狂者胸次,同流世俗而不合汙。

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春秋戰國時期,孫叔敖原本是一位隱士,後被推薦給楚莊王。三個月之後做了令尹(相當於宰相)。他善於教化和引導人民,因而使楚國上下和睦,國家安寧。

一次,有位孤丘老人很關心孫叔敖,特意去登門拜訪,問他:“貴人常有三怨,你知道嗎?”孫叔敖問:“您說的這三怨是指什麼呢?”

孤丘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別人嫉妒他;官職高的人,君王討厭他;俸祿優厚的人,會招來怨恨。”孫叔敖笑著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就越謙卑;我的官職越大,我的慾望就越小;我的俸祿越優厚,我對別人的施捨就越普遍。我用這樣的辦法來避免三怨,可以嗎?”

孤丘老人聽後感到很滿意,便就走了。

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孫叔敖言出必行,避免了許多麻煩,但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幾次被撤職,又幾次復職。

又一個叫肩吾的隱士對此很不解,就去登門拜訪孫叔敖,問他:“您做過三次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三次離開令尹之位,也沒有露出憂色。我開始對此感到很疑惑,現在看你的氣色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孫叔敖回答說:“我認為官職爵祿的到來是不可推辭的,失去是不可阻止的。得與失都不取決於我,因此才沒有覺得榮耀或憂愁。況且,我也不知道官職爵祿應該落在別人身上呢,還是應該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別人身上,那我就不該有,與我無關;落在我身上,那別人就不該有,與別人無關。我的追求是順其自然,悠閒自得。哪裡有時間顧得上什麼人間貴賤呢?”

肩吾對他說的話很欽佩。孫叔敖沒有被免職和復職的風波擾亂心緒,而是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的淡然心境。

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為人處世,我們確實應該有一顆方正的心。做人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方,生活中難有大作為;但若是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折。

正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雖有其清高自傲,但常常只能換來屈原式的含恨離世或文人式的鬱郁不得志。

相比之下,同流世俗不合汙,周旋塵境不流俗或許是更加明智的選擇。這也是王陽明推崇“狂者胸次”的修身之道。#王陽明語錄#

王陽明:為人處世,要有一顆方正的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