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搭便車效應:當誠實的人遇到不誠實的人,會不會有所變化

“合作”在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合作可以帶來能夠實現1+1>2的效果,促進更高的績效水平和更好的整體成果。

不過,合作其實也有正性和負性之分,合作並不一定永遠意味著更好,也有一種負性的合作,尤其是在道德層面上。

當了解規則後,

人們可能會為了利益最大化而聯合起來鑽規則的空子,容易導致腐敗,最終損害社會福利,故我們稱之為腐敗的合作。

在誠實者佔絕大多數的社會中,這種腐敗的合作究竟是如何出現和傳播的呢?誠實者是否會站出來反對腐敗合作的發生?不誠實的品質是否具有傳染性?

道德搭便車效應:當誠實的人遇到不誠實的人,會不會有所變化

心理學上有個“道德搭便車(ethical free riding)“效益,就像行人會找司機搭便車來省車費。

這時候如果監督不力,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原先誠實的人也會向作弊者“搭個便車”,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到繼續找作弊者合作,甚至自己也會作弊起來。

社會心理學家透過一個簡單的任務做出了這樣的研究:

兩名參與者要搭檔完成任務,A會在電腦上看到一個骰子點數,然後告訴B,隨後B也會在自己電腦上看到另一個骰子點數並報告出來。如果兩個人報告的點數相同,就能獲得相應點數的金錢獎勵;如果不同,就沒有獎勵。

但沒有人在監督這個過程,B即便“作弊”,比如A告訴B自己看到的是6,B即便看到了1還報告自己看到了6,兩個人依然可以得到6元的獎勵。A其實也可以“作弊”,比如無論看到什麼數字都說自己看到了6。

研究設定了三種條件:

1。每3次後,被試可以選擇是否更換搭檔;

2。全程都不更換搭檔玩30次;

3。每3次後自動隨機更換搭檔。

得到的結果中,比較有意思的幾點可以這樣總結:

為了自己的利益,作弊者會更喜歡找作弊搭檔,而原先誠實的人之後也更可能找作弊者搭檔:

比如A其實已經發現B在作弊了,但接下來還是接著選這位B。

在一定程度上,誠實的人會受到作弊搭檔的影響,開始撒謊。

比如B總是作弊後,A即便看到了1也告訴B自己看到了6;

搭檔時間延長,被“傳染”作弊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在第2種條件下最高。

研究者把參與者按行為模式分了五類:

道德搭便車者(ethicl free-rider):誠實的人,選擇更換誠實的搭檔,卻選擇保留作弊搭檔;

康德主義誠實者(Kantian truth-teller):誠實的人,選擇更換作弊搭檔,選擇保留誠實的搭檔‘

厚顏無恥的撒謊者(brazen liar):作弊者,選擇更換誠實搭檔、保留作弊搭檔;

寬容的撒謊者(tolerant liar):作弊者,選擇保留誠實搭檔;

暈了的撒謊者(confused liar):作弊者,選擇更換作弊搭檔,但結果顯示沒有這樣的人。

研究結果顯示,至少在該研究中,其中大多數是厚顏無恥的說謊者(89。4%)。而在誠實的人中(29。4%),大多數是道德搭便車者(63。9%)。

這說明了在一定程度上,誠實的人會受到他們不誠實的夥伴的影響開始撒謊。

在強制保留條件下,被試與他們的夥伴需要互動30輪,而在強制改變條件下,被試與每個夥伴的互動只有3輪。

在自由選擇條件下,人們會自由選擇停留還是離開,這導致他們的關係平均比強制更改時更長,比強制保留時更短。

結果發現,不誠實在強制保留的情況下傳染性最強,而在強制更改的條件下傳染性最低,

這表明關係越長不誠實的傳染性越強

選擇夥伴的自由對於信任和合作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但它也存在著潛在的道德風險。所以,在制定關於被試自由選擇夥伴的政策時,一定要謹慎。

熙桓心理

依賴人們的誠實並不總是有效的。因為誠實的人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對合作夥伴的不誠實行為視而不見,甚至可能會被不誠實傳染,最終一起同流合汙。

但在實際生活中,個人在實施腐敗時,會顧慮到自身聲譽,而這是實驗中無法考慮到的因素。而且實際上,人們為了獲得一個好的結果,會做出不誠實的行為。

誠實是美德,但或許鑽空子是天性。雖然道德搭便車不僅可以帶來有利益最大化,還有和搭檔一起做壞事的親密感和愉悅感。但不論如何,誠實都是美德,大家還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