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份完美的愛情,和自己喜歡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相伴走完一生。聽著非常美好,實際情況卻是絕大部分人並不能遇到自己完全喜歡的人,導致很多人在選擇上會猶豫不決、總覺得可以遇到更好的導致了所謂的大齡剩男剩女,最後找了一個更差的結婚物件。

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當然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做出最好的選擇和處理方式就尤為重要。

如何能夠找到滿意的物件,數學家給出了答案。不僅僅是找物件生活總中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

2016年4月出版了一本英文新書《指導生活的演算法:人類決策中的計算機科學》,者是布萊恩●克里斯汀和湯姆。格里菲思

這本書說,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用演算法來解決的。比如找物件的問題,與其渾渾最疆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如有點理性決策的精神,把它變成一個數學問題。

數學家給出了一個重要的數字一37%、和兩個階段。

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分階段和數字是數學家們好不容易算出來的。實際上這是一個隨機選擇最佳化問題,1958年才被解決。現在人們把這個辦法叫做“37%規則” 。

比如,一個女青年以18歲開始找物件,設定的目標是在40歲之前結婚,那麼根據37%規則,她的兩個階段的分割點是26。1歲。

在數學家看來,這個女青年的最佳擇偶策略是這樣的: 26。1歲之前是觀察期,她應該只交往不結婚,但是必須要記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間,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26。1歲之後是決策期,再結交新的物件,一旦遇到一個比那個人還好,或者和那個人差不多樣好的男人,就應該馬上把他拿下,和他結婚。

當然具體到擇偶的話,這個數學模型還可以更復雜點。 37%規則是假設你向誰求婚,那個人馬上就會答應,主動權在你於裡。但是如果主動權不在你手裡,你向別人求婚,有被拒絕的可能性,那麼分割點就不是37%了。

數學家計算,假設你每次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我們就要把37%變成25%。也就是說,條件不好的人應該縮短觀察期,仍然從18歲開始算的話,過了23。5歲之後你就要開始抓緊。看誰好,就向誰求婚,他要是同意,你就達成目標了;他要是拒絕,你就再看下一個。

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還有一點,37%規則是在假設無法回頭的條件下成立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第一階段錯過了一個人,那他可能就和別人結婚了。可是如果你的條件非常好,就算一開始錯過了個人, 過了一段時間回去找他, 他還有可能答應你的話,你的觀察期就應該延長。

具體來說,數學家計算,假如在觀察期內已經被你拒絕了的人,當你回去找他時,他還有50%的可能性會同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觀察期從37%延長到61%。條件好的就多等,不要急於決定;條件差的就趕緊行動,數學家的計算結果,跟我們的常識還是相符合的。

當然,這些計算都是數學家把人們找物件的過程給理性化、模塑化了、這個模型裡沒有“命中註定的真愛”這個概念, 似平快少了一點浪漫元素。

你可能會說,我一定愛找到真愛才能結婚。 可什麼是真愛? 在數學家看來,你看到A覺得不錯,但是錯過了,那麼再找到一個相A差不多的人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得說只有A才是真愛,那就不對了。

如果一定要尋找命中註定的真愛,那麼數學家告訴你,你大概會有兩種可能的結局:要麼後悔自己沒有早早結婚被剩下了,要麼後悔自己結婚太早。

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理性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停止。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能有點數學精神,就不用長吁短嘆地感低人生無常了。

演算法不是算命。也許女青年到頭來發現她的高中同學這才是最佳結婚物件,這並不等於演算法不對。

這些演算法說的是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在你根本不知道命運會怎樣的情況下,所能採取的最佳策略。

如果使用37%規則是你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所能做的最佳策略,那麼你就可以無怨無悔,沒有那麼多糾結和痛苦了。

數學家告訴你什麼時候結束單身

最後還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