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什麼不可能”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至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80%。

因而,即便是完善的個性,由於缺乏前進的動力,也很難實現創富的目標。

創立“心理創富學”的希爾博士曾揭示出五個賺錢的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第一,你要在心裡,確定你所希望擁有的財富數字。如果籠統地說“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是沒有用的,你必須確定你渴望得到的財富的具體數額。

第二,實實在在地想好,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和多大的代價去換取你所需要的錢,世界上是沒有不勞而獲的。

第三,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這個日期之前把你希望得到的錢賺到手,沒有時間表,你的船永遠不會“泊岸”。

第四,制訂一個實現理想的可行性計劃,並馬上進行,你要習慣“行動”,不能夠只沉溺於“空想”。

第五,將以上四點清楚地寫下,不可以單靠記憶,一定要白紙黑字。不妨每天兩次地大聲朗誦寫下的計劃的內容。

這都是鼓勵人們相信自己,相信沒有什麼不可能。

有人說:“機會像小偷,來時無聲無息,走後我們卻損失慘重。好想找份兼職增加一點收入啊!”

如果我們覺得什麼都不可能,那麼即使是機會來到我們面前,我們也不會伸出手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能否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管理時間的辦法就非常重要,決定著可能成功的事情是否真的能夠成功。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從別人最不懷疑的概念入手,發現了相對論。你如果說那是因為他這方面的知識淵博,那就錯了。要知道,他發現相對論時年僅20多歲,只是一家專利機構的小專利員,而當時物理學界有著許多科學家,他們的知識都比愛因斯坦要豐富得多。

為什麼偏偏是愛因斯坦這麼一個小專利員發現了相對論呢?

有人曾問過他這個問題,愛因斯坦是這麼回答的:“我本人並沒有特殊的天才,有的只是持續的好奇心、專心致志和頑強的自信,以及將它們與自我批評相結合。”

由此看來,天才也並非天生之才,他們也要有不斷創新的意識以及頑強的信念,也要透過各種方法將自己的智力潛能發揮到極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同盟軍的最高決策層作出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的決定後,從三個可供選擇的登陸地點中選中了相對較為理想的諾曼底。

但是與此同時,也遇到了一個比較大的難題,在諾曼底沒有大型碼頭,無法停靠大型運輸艦。如果把運輸艦停在海上,先用登陸艇進攻,那麼重型武器就將無法上岸,登陸艇就容易被德軍擊退。

這就要求必須迅速興建一個大型碼頭,可是這談何容易。根據眾人的一致經驗,即使用最短的時間,也至少要一兩年。此事遲遲沒有進展,成了諾曼底登陸這一戰略計劃付諸實施的“瓶頸”。

後來美國的巴頓將軍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被視為異想天開的新設想:像用預製件建造房屋那樣,用預製件來建造大型碼頭。到需用的時候,只要將準備好的預製件運到諾曼底,很快就能裝配出幾個大型碼頭來。

雖然人們囿於自己的實踐經驗,對這一大膽的創新設想一時都很難接受,但經過多次研究和實驗,終於被證明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碼頭的主要構件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大船,由一些很重的首尾相連的“箱子”組成,當它沉入海底後,能夠經受住任何風浪的衝擊。

在發起進攻前,用潛艇將各種預製件運到登陸地點,先完成水下部分的建造,登陸時再完成水上部分。採用此辦法,盟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造成了十餘英里長的大型碼頭,可供幾十萬人的機械化部隊登陸使用。

德國萬萬沒想到盟軍會從諾曼底登陸的,在這次戰役中被打得措手不及、暈頭轉向。

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作為輝煌的戰例被載入了世界軍事史冊。

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作為這一創新構想的提出者,並不是其他人,而是巴頓將軍。在我們的印象中,將軍的主要智慧大都是在打仗的時候才能夠體現出來,怎麼還能提出這樣一個帶有創造發明性質的構想呢?

這一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都有自己所看不到的創造性想法和創新潛能,只要你用心去挖掘,這份潛能就有可能被挖掘出來。

一提到天才、創造者,我們往往都會羨慕不已。可是你是否想過,自己也可以是一個天才的創造者。很久以來,我們只忙著對那些發明家、創造者頂禮膜拜,卻似乎把自己也有創造的潛能這件事丟到九霄雲外去了。

你應該相信:“沒有什麼不可能。”

我們就是天才,我們也能像愛因斯坦一樣創造,如果崇尚“沒有什麼不可能”,就能創造出人們想象不到的奇蹟。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被譽為“把美國帶到輪子上的人”。

一次,他想製造一種V8型的發動機。當他把這個想法跟工程師交流時,工程師們都認為這隻能在圖紙上設計,但絕對不可能在現實中製造出來。儘管工程師已經表示出了無能為力,但福特仍然堅持說:“想辦法制造出來。”

工程師們迫於無奈,很不情願地開始了嘗試。幾個月後,他們給福特的回答是:“我們無能為力了。”

可福特還是說:“繼續嘗試!”

一年多過去了,依然毫無結果。所有的工程師都覺得無論如何都該放棄了,但福特仍然堅持“必須做出來”。就在這時,有一位工程師突發靈感,竟然找到了解決辦法。福特終於製造出了“絕不可能”成功的V8型發動機。

為何工程師們認為“絕不可能”的問題,卻在福特的“逼迫”之下最終解決了呢?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永不滿足。把“不可能”的戒律放在一邊,而只想我自己是否完全盡力,是否想盡了一切辦法,窮盡了一切可能。

如果我們的心不滿足現狀,那麼我們的頭腦就能夠保持快速高效地運轉,千方百計解決一切“不可能”的問題。只有不滿足,才有進取的動力,才會有改變現狀的創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