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東京奧運會期間,精彩的體育賽事令人讚歎。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最光榮的時候就是能夠有幸站在講臺上接受頒獎,而奧運獎牌,則象徵著至高的榮譽。

有趣的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對00年至16年的幾屆奧運會的413名運動員的領獎照片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發現,那些比賽獲得銅牌的人,反而比第二名銀牌得主更加高興。

按常理來說,名次越高就代表著實力越高,得到更高榮譽的人應該有更愉悅的心情。但事實往往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首先,來了解一下“社會比較”這個概念。

社會比較就是將自己的各個方面與他人進行對比。因為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難以定論的,因此,我們會以別人作為參照,透過將自己的某些方面相比參照更好或者更壞,來定位自己的價值和水平。

一方面,透過社會比較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更好定位,另一方面,透過和不同的人比較,我們會感到自信或自卑。

為什麼銅牌得主會更加高興呢?因為他們更傾向將自己和三名之外的人比較,也稱為“向下比較”。在社會比較中,我們將自己的某方面情況與比自己做得更差的人比較,從而獲得信心,增加自我效能感。

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銅牌得主會想,比起第四名,甚至之後的那些運動員,自己能夠站在這光榮的領獎臺上,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要是再差那麼一點點,自己可能就與獎牌失之交臂了。所以,當其向下比較之後,就會感到開心和滿足。

而那些獲得銀牌的人,他們恰恰相反,往往會將自己的情況“向上比較”,

後悔自己為什麼不再衝一點點,與金牌失之交臂。

由於總是想著和比自己更強的冠軍比較,彷彿自己的榮譽也被冠軍的光環所掩蓋,因此變得悶悶不樂,充滿了遺憾。就好比我們生活中,那些本來挺優秀的人,但由於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存在,顯得自己的地位沒有被別人重視,例如考試或者升職時,第二名和第一名的待遇便有著巨大差距。

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對於奧運會也是這樣,我們對於冠軍的名字總是耳熟能詳,他們被載入光輝的史冊,而總是不知道第二名是誰,即使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績差的並不是很多。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第二名會悶悶不樂。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這種“向上比較”或是“向下比較”本質上蘊含著一種認知偏差,並不是絕對客觀的。對於那些向下比較比較的人來說,他們會產生“倖存者偏差”,過度誇大自己的好運,將好的事物歸到自己身上,而認為其他人會比較倒黴。

生活中有著這樣一類人,他們會透過打擊、挖苦別人來獲得自信,透過貶低那些看上去比自己過得差的人,他們會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

而本質上而言,社會比較僅僅是將某一人群作為參考,並不一定代表自己的實際水平,更不能將人定位,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罷了。

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相反,那些傾向於向上比較的人,往往有著比較低的自尊,容易感到自卑。因為這種人有著更為消極的視角,對待同樣一件事物,他們可能比別人更容易看到事情的消極面,從而感到傷心,就比如林黛玉這種型別的性格特質。

由於有著更為消極的視角,這類人就傾向於將自己和那些比自己更加厲害的人比較,那這樣得到的結果必然是不好的,進一步打擊了信心。

對於抑鬱症患者也是如此,他們更習慣看到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更到鬱悶、不自信。

他花17年時間觀察413名運動員後發現,他們得銅牌比得銀牌更開心

這麼看來,“向下比較”也是有一定好處的,它能保護我們的自尊心,讓自己感到愉悅。即便社會比較的過程都存在著認知偏差,但向上比較會打擊我們的積極性,產生自我否定等消極想法,以及不良情緒。

那麼,與其這樣不如讓自己樂觀一些,看到生活中那些不如自己幸運的人,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當然,這也不是提倡我們盲目樂觀,畢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劣勢也是有必要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提到,

人都是有著追求自我完善的本質動力,而透過將自己與那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比較,能夠讓我們看到那些地方需要提高,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