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公園|保護雨林,他們選擇留下或離開

我們的國家公園|保護雨林,他們選擇留下或離開

海南長臂猿母子 圖片來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

2021年3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密林中,監測隊員們欣喜地發現了兩隻海南長臂猿嬰猿。至此,這種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種群數量已經恢復到5群35只。

海南長臂猿種群的恢復離不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

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正式啟動,試點區涵蓋海南島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態區位中最重要的區域。試點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比例不足0。046%,但擁有全國約20%的兩棲類、33%的爬行類、38。6%的鳥類和20%的獸類,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天堂。

國家公園,不只是珍稀動植物的家園,也是一群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居民們的家園。

我們的國家公園|保護雨林,他們選擇留下或離開

陳慶在巡山中 攝影 王子謙

牽掛

生活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的陳慶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看著眼前在山林中健步如飛追逐海南長臂猿蹤跡的他,你很難把他和60歲的年齡聯絡在一起。

23歲那年,陳慶來到霸王嶺保護區工作,把觀測和保護海南長臂猿幹成了一生的事業。

霸王嶺樹大林密,海南長臂猿個頭不大,藏在樹中間根本找不到,只能聽叫聲辨別位置。海南長臂猿行動速度快,要觀測得體力好,要是跟丟了就很難再找到。雨林裡很容易受傷,陳慶的頭、右臂、右腿都受過傷,留下的疤痕有10多釐米長。

臨近退休的陳慶仍在為保護海南長臂猿作著努力,他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的宣教科普科工作,藉助自己對雨林和海南長臂猿的瞭解,協助觀測海南長臂猿,並且保護其他動植物。

“這些年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力度大了很多,社群居民也都有了保護它們的意識。現在,海南長臂猿已經有35只了。我希望,將來它們的種群數量能翻番。”陳慶滿懷期待。

在海南長臂猿的全球唯一分佈地霸王嶺,人員監測與智慧監測如同一雙手,正加速推動海南長臂猿的科學保護與種群恢復。

2019年起,中國林科院自然保護地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金崑把自己研究的智慧監測試驗平臺架到了霸王嶺海南長臂猿可能活動區,開始透過4G紅外自動相機遠端監測海南長臂猿。

金崑介紹說,“以4G紅外自動相機和音訊自動採集裝置為主的智慧監測試驗平臺,可以進行資料自動監測和傳輸,既可以遠端實時監控,還可以透過影片記錄方式溯源,能更早更準確地發現海南長臂猿的生活動態。”如今,霸王嶺地區的海南長臂猿監測系統可以隨時調取任一時段任一布點上的監測畫面,也能看到地面監測隊員拍攝蒐集的生動畫面。

我們的國家公園|保護雨林,他們選擇留下或離開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移民搬遷專案 航拍 潘銘俊

新生

2021年的元旦,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家家張燈結綵,嶄新的民居窗明几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氛圍。這是村民們搬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的第一個新年,也是他們開啟嶄新生活的第一個新年。

年過五旬的符國華,“老家”在距離白沙縣城60公里的南開鄉高峰村,那裡是鸚哥嶺腹地,也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重要保護區域。

2019年起,距白沙縣城約4公里處的新高峰村動工建設,在2021年元旦前完成了整村搬遷,包括符國華在內的118戶居民,住進了59棟聯排兩層民居。

按照生態搬遷補償協議,每名村民都能在新址附近獲得10畝可開割的橡膠林作為補償,新高峰村近500名村民已獲補償約5000畝橡膠林。白沙有關部門還引進優質農企,投入資金建設菌菇種植基地,以“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學得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增收。

“橡膠都交給家裡人管了,我現在幾乎全天都守在大棚裡忙著管理菌菇。”與橡膠打了30多年交道的符國華,經過主動報名參加多輪培訓後,成為新高峰村集體經濟第一份產業——菌菇種植基地的主管。

基地技術總監李學軍介紹,“每畝可種植5000個菇包,只要管理到位,從種植到收成需6個月左右,每畝鮮菇產量可達1500斤,淡季每斤收購價約為50元,到了秋冬旺季,每斤收購價有望漲至近100元。”

新高峰村現已建成40多畝大棚發展菌菇栽培,還吸納10多名村民來基地務工。截至今年4月底,該基地已累計銷售紅託竹蓀5000多公斤。

按照規劃,該基地將實行“菌菜輪作”,即於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用於種植紅託竹蓀、豬肚菇、黑皮雞等菌菇,中間輪作果蔬,而到了7月至8月高溫季節,則將大棚閒置晾曬消毒,讓土壤實現原生態修復,如此迴圈輪作。

而在村民們的“老家”南開鄉原高峰村,除了部分建築被保留下來用於開展熱帶雨林科研及研學活動外,其他房屋及附屬物將被陸續拆除,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裡的動植物留出更寬廣的生長新天地。(作者 黃山 編輯 王強)

我們的國家公園|保護雨林,他們選擇留下或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