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都會遭遇發展瓶頸

遭遇發展瓶頸,是最令老闆們頭疼的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進入到一個瓶頸期,連續幾年都處於某一收入區間,無論怎麼努力,企業難以再上升一個臺階。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找出造成發展瓶頸的原因,是讓企業得以進一步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所以,老闆們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

我們知道,企業經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你的企業遭遇發展瓶頸時,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就很可能被競爭對手超越,逐步失去好不容易佔領的市場,更有甚者,由於無法突破瓶頸,企業的業績開始下滑,並因此被競爭對手趕超,出現了經營危機。所以,發展瓶頸對多數企業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事。

大多數老闆,為了突破發展瓶頸,可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所有力氣,比如招聘“空降兵”、聘請諮詢公司、組織各種培訓、引進各種管理工具、召開大會小會做研討等,但往往收效甚微,並沒能真正突破瓶頸,企業始終在此問題上徘徊,持續多年。

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了企業的發展瓶頸呢?經過多年對企業經營的研究,我總結了以下原因:

1、

老闆本人是瓶頸存在的關鍵原因。

簡單來說,

企業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個人英雄型企業,也就是整個企業的經營是靠某個或者某幾個人來引領,少數幾個能人在推動企業的發展;另一種叫做集體智慧型企業,這類企業依賴於集體智慧,企業已經形成了組織能力

。多數遭遇瓶頸的企業,往往都屬於第一類企業,靠老闆在驅動整個企業的發展。然而個人的心智和能力都會有侷限,這種侷限必然會限制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路徑,也就造成其經營企業的規模受限。

要想突破企業的瓶頸,首先老闆需要突破個人的侷限性,雖然能力改變可以靠團隊來彌補,而心智的改變則不是一朝一夕可實現的。所以,只有老闆個人的心智得以突破,企業才能破繭而出,突破瓶頸

2、

管理跟不上經營,經營被管理嚴重拖累。做好企業,其實就是做好經營和管理兩件事,兩者相輔相成,只做好經營,不做好管理,經營必然出現問題,而脫離經營的管理更是沒有多大價值。

然而,多數企業,都是管理跟不上經營,業務做起來了,管理卻越來越糟糕,因為管理者能駕馭的團隊規模有限,規模大了,卻沒有去專門訓練管理能力,同時企業又沒有建立應有的機制來提升管理,則造成管理的滯後性。這種滯後嚴重降低了企業的效率,從而拖累經營,出現很多事情做不了或做得效果不好,其結果必然是幹不了更多新業務或新市場。

3、

組織能力老化,無力創造新的市場。

有些企業經過多年曆練,打造出了組織能力,也就是有了企業最擅長的領域和獨特的優勢,企業靠著這些組織能力,打出了一片天地,積累了一定市場。可是當這些組織能力已經發揮到一定程度時,僅僅依賴於這些能力,也沒辦法獲取新市場了,也就是客戶已經不買賬了,則瓶頸也就隨之出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的諾基亞,曾經的手機行業老大,其功能機依賴於優質的產品質量收穫了客戶良好的口碑,可到了一定程度,客戶不買賬了,而諾基亞的改變又沒有獲得市場認可,也就被市場所淘汰

。所以,組織能力老化,也是制約一些企業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

4、 組織管理制約了員工的創新思想和行為。員工的思想和行為,是由組織管理決定的,其中包括組織模式、組織機制、組織文化等因素

。在組織模式上,多數企業採用的是傳統“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即管控型架構,高層管中層、中層管基層,高層負責決策,中層負責承接,基層負責執行,如高層出現錯誤,企業則往往會進入可怕的局面,可高層往往由於脫離市場,導致出錯的機率很大。在組織機制上,“金字塔結構”的企業,基本都是圍繞KPI所建立的薪酬考核體系,員工的薪酬水平長期保持在一定區間內,根據績效考核做小範圍波動,所以員工對於薪酬的期待性僅限於完成任務,拿到獎金,不會有更高的追求,時間長了,更是容易產生倦怠。而這種組織模式下,伴隨而來的,就是“科層制”、“管控式”的組織文化。

所以,員工在這種“金字塔”架構的組織管理下,思想和行為均受到各種限制,又怎麼可能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舉措呢。

綜上所述,企業遭遇發展瓶頸,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老闆個人在心智和能力上的侷限性,造成了組織心智的侷限,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發展瓶頸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企業在管理水平上與經營的脫節,組織能力的老化,造成對市場反應的不足,以及組織管理對於員工思想與行為的制約,均是造成企業發展瓶頸的關鍵原因,在這些方面,多數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因此,

對於企業發展瓶頸的突破,首先,老闆個人心智模式的改變是關鍵,從而帶動組織心智模式的變化;而管理、組織能力以及員工思想與行為,可以透過組織模式的變革來實現,我一直以來提倡的“高效能組織建設”、“平臺型企業建設”等組織變革方法,對於企業發展瓶頸的突破能夠起到顛覆性的效果,我會逐步將這些思想和方法論分享出來,希望對老闆們有所啟發

想進一步瞭解“高效能組織”、“平臺型企業”相關內容,歡迎關注@高效能組織教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