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會計實務固定資產各知識點思考與小結

學習一定要善於思考多總結,要相信得思考者得天下。今天上完初級會計實務固定資產這節內容,在課堂上講解的小結,稍加整理寫出來,希望對學會計的有緣看見的人有用。

一、固定資產的概念:特徵強調兩點,即持有目的、使用時間長。概念裡還有一個前提徵特是有形資產,固定資產中的固定兩字可以理解成使用過程中能保持實物形態的。所以實際上固定資產的概念裡是三個特徵。即1、實物資產2、持有目的是為了使用或出租不是為了銷售和投資3、使用時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舊會計制度以及實際工作中關於固定資產的特徵還包括單位價值比較高的這個特徵。但因單位價值比較高是一個模糊概念,對不同企業來說價值高低的理解的是不同的,因而固定資產定義上不再保留這個特徵,把決定權留給企業,換句話來說使用時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工具也是可以列為固定資產核算的,但實際工作中沒有人會這麼做的。因為固定資產明細賬建賬與核算都有點麻煩,會加大工作量。在滿足會計資訊使用條件下,只要是單位價值低或使用時間短的實物資產列都為低值易耗品,甚至直接計入當期捐益,會計上不作實物進行收發存核算。

另對概念的把握一定要注意持有的目的是為了使用或出租,不是為了出售和投資。

二、固定資產分類:可以理解為各種狀態的明細。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生產經營用的固定資產才可以抵扣進項稅,非生產經營用(如福利)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是不可以抵扣的,如果用途在兩者之間切換,就會涉及進項稅要轉出或轉入抵扣的情況。同理,存貨用途改變也一樣有這樣的涉稅問題處理的。

三、固定資產的取得:按歷史成本計量。對資產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取得某項資產達到預定狀態前發生的必要的由企業承擔的支出要計入該項資產成本中,並且資產只要實物不減少,則賬面餘額不會變。對這個概念要掌握好的四個關鍵點:1、前:只有是達到預定狀態前的支出才能算入資產成本。如固定資產修理費用不能算入資產成本;為構建固定資產發生的借款利息費用在完工達到使用狀態前要算入資產成本,完工達到使用狀態後不能算入; 2、必要:也就是不是為取得某項資產的任何支出都算入資產成本。如採購資產的差旅費可以說是為了取得資產發生的費用,但不是取得資產的必要費用,即不出差一樣可以取得該項資產,所以差旅費用不計入資產成本;如材料入庫後的倉儲費用不能計入資產成本中,但採購材料入庫前中途發生必要的倉儲費用要計入材料成本。3、由企業承擔的:如果存在取得資產時支出了某項墊付款或可抵扣的稅費等雖然要由企業支付但費用實際不是由企業承擔的支出,不能計入資產成本。4、歷史成本:不只稱為成本,而是叫歷史成本計量是因為採用歷史成本原則計量的資產只要實物不變則其賬面餘額就不會變。期末其在報表中報送的是賬面價值,賬面價值由其成本減其備抵科目餘額確定。

三、固定資產折舊:要理解為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價值的減少,本質是價值的轉移,轉移到哪裡去?按受益原則核算。如生產用的轉移到製造費用後轉入生產成本構成產品成本,即轉移到資產去了,經濟利益實際沒有流出企業;銷售部門的是為銷售服務的,但因為沒有明確的承載物件,所以計入當期費用即銷售費用衝減當期利潤,表現為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折舊方法中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及年數總和法在計算折舊時從一開始就要用到預計淨殘值,或說計算的基礎都是使用應計折舊總額(原值-預計淨殘值),平均年限法是將這個折舊總額平均分攤到各年中;工作量法是將這個應計折舊總額攤入到預計工作總量的每一個工作量中,即先算出單位工作量的折舊額,再乘以當月工作量即是當月的舊舊額。年數總和法是把折舊總額乘以逐年下降的折舊率,該折舊率等於當年起始時尚可使用年限除以各年尚可使用年數總和,就註定了各年的折舊率之和等於1,折舊總額不變,折舊率隨著各年尚可使用年限的下降而遞減,這種方法就展現為把折舊總額逐年遞減的分攤到各年裡。而雙倍餘額遞減法中的前幾年的計算是不會用到預計淨殘值的,實際上前N-2年折舊的計算才能叫雙倍餘額遞減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的意思是用雙倍折舊率乘以逐年下降的固定資產淨值。其中雙倍的意思是雙倍折舊率,這個雙倍是相對沒有考慮淨殘值的情況下平均年限法的折舊率來說的,如固定資產可使用年限為5年,則沒有淨殘值情況下平均年限法的年折舊率為五分之一,現在雙倍餘額遞減法就是五分之二。其中餘額的意思指的是固定資產淨值,等於原值減已提折足額。因為折舊率不變,而固定資產淨值會隨著每年計提的折舊額不斷增加而逐年下降,展現出每年的折舊額逐的下降。但這種方法要注意最後兩年改為平均年限法,也就是最後兩年把還沒有計提的折舊額均均分攤。預計淨殘值到最後兩年才會用到。

關於折舊的範圍要從兩個角度理解。一、從空間角度要這麼記:但凡屬於企業的固定資產如果不是土地也沒有計足折舊的,就都要計提折舊,反之就不用計提。所以經營租入的固定資產因為不是企業的固定資產不能計提折舊,經營租出的固定資產仍是企業固定資產要計提折舊;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本質是融資分期付款購買,視為企業資產,要計提折舊,反之融資租出固定資產實際是分期收款銷售,不再是企業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期間不計提折舊,是因為所謂的更新改造是用原固定資產作為成本的一部分構建另一項全新的固定資產,當轉入工程狀態時,原固定資產已不再存在於固定資產賬目下,雖仍是企業資產但已不是固定資產了,既然不是處在固定資產賬目下,當然就不用計提折舊了。二、從時間範圍上看,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下月開始;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下月不再計提。值得注意的是折舊年度是從取得固定資產次月起開始計算的,如2019年9月取得的固定資產,第一個折舊年度是從2019年10月開始計算,即2019年10月-2020年9月,第二個折舊年度是2020年10月-2021年9月,如果求2020年的折舊額,則第一折舊年度佔三個月,第二個折舊年度佔9個月。若採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是沒有影響的,這個折舊年度的提法沒什麼用的,因為平均年限法每個月的折舊額是一樣的,但是折舊額逐年遞減的加速法即雙倍餘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是有影響的。

四、固定資產的後續支出。所謂的後續支出指的是取得固定資產後在持有期間在固定資產上發生了支出。企業會計準則的固定資產後續支出核算原則是:要麼資本化要麼費用化。一、資本化。後續支出能明顯延長原固定資產的壽命和改善原固定資產效能的,一般用詞叫更新改造或改擴建,這種後續支出要資本化處理,就是將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本質是把原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加上後續支出共同作為成本一部分構建全新固定資產,所以核算上和自建自營固定資產是一樣的,先將原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後續支出也計入在建工程,完工後將在建工程歸集到的成本轉入固定資產。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構建過程中從原固資定資產中拆解下部件,則要把拆解的部件的賬面價值要衝減在建工程,因為後續支出資本化時是先將沒有拆解過的原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全部轉入了在建工程,現在有部件拆解下來後,當然要將拆解下來的部件的賬面價值衝減在建工程,至於拆解下的部件處置的損益是不會影響新固定資產成本的,若有淨損益計入營業外支出或營業外收入。

五、處置固定資產。所謂的處置固定資產是指企業有計劃的有準備的或有意識的把固定資產清離企業。可以是報廢毀損或捐贈(不以逐利為目標),也可以是出售或轉讓投資(以逐利為目標)等方式將固定資產清理出企業。

對固定資產處置一定要用“固定資產清理”進行核算。固定資產清理是在處置固定資產的核算中每個分錄都要用到的。如何理解這個科目要把握好。本質上來說它是一個資產類科目,但不需要從會計要素即資產角度去理解它。這個科目存在的意義是在清理過程歸集各種經濟利益的流出與流入。當企業要處置固定資產時,有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相當於會形成費用一樣(實際上不是費用),固定資產清理象費用一樣要記在借方;當有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相當於形成收入一樣(實際上不是收入),固定資產清理要記在貸方。所以第一步將固定資產轉入清理時,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這麼多的經濟利益會離開企業,固定資產清理要記在借方,處置過程中發生清理費用,也是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固定資產清理記在借方,流出了什麼就貸什麼。當取得售價、殘料回收、賠款等經濟利益流入時,固定資產清理記在貸方,流入了什麼就借記什麼。清理完畢,如果固定資產清理的餘額如果在借方,代表是處置固定資產有淨流出,形成虧損。如果餘額在貸方則表示有經濟利益淨流入,形成收益。清理完畢要把這個淨損益轉入資產處置損益(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不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

六、固定資產清查。

1、固定資產盤虧的核算過程依舊和現金清查與存貨清查一樣透過“待處理財產損溢”核算。分為審批前和審批後處理。審批前調整賬項,使得賬實相符,同時如果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盤虧,已抵扣過的進項稅要按賬面價值與原值的比例部份將進項稅轉出。審批後,扣除賠償及殘料回收等經濟利益流入,淨虧損計入營業外支出。

這裡應該要花點工夫理直對待處理財產損溢這個科目的理解,它和固定資產清查一樣其實都是資產類科目,本質就給清查中發現盤盈或盤虧的資產在處理確定損益前換個名字的過渡科目,所以屬於資產,但不用這樣去理解思考它。清查發現盤盈與盤虧實際就是有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企業。當盤虧時,資產的賬面價值流出企業,經濟利益減少相當於會形成費用損失一樣,在不明確盤虧的原因前無法追責定損,當然不知道形成的是什麼費用與損失。所以審批前要乾的事就是使得賬實相符,盤虧資產,即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記入過渡科目“待處理財產損溢”的借方(可以理解成盤虧造成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會形成費用或損失,記在借方)。審批後,將待理財產損溢結平,記在貸方。當處理時有殘料回收或賠償時,導致經濟利益淨流出實際沒那麼多,形成的費用與虧損就應扣除這部份經濟利益的流入記入相關費用或損失科目。一般來說這個確定的經濟利益淨流出若是因為管理不善造成的或定額內損耗的記入管理費用,如果是因為不可抗力因素或非企業內部管理因素引記的記入營業外支出。反之盤盈資產時,審批前應當調整賬項使得賬實相附,賬面上資產增加,就是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相當於有形成收益一樣,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的貸方。查明原因後,作出審批結果,扣除要歸還的經濟利益,偶然利得記入營業外收入(如現金),存貨盤盈的一大原因是收發計量錯誤,實際是因為管理原因造成收益,不應列入收益,同時考慮到存貨存在定額內損耗的盤虧是列為管理費用的,出現更少的盤盈存貨是不是考慮和利息收入衝減財務費用一樣衝減管理費用。

2、值得注意的固定資產盤盈的處理並不透過待處理財產損溢來核算。

固定資產盤盈應作為前期差錯記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而原會計制度是作為當期損益的。之所以新準則將固定資產盤盈作為前期差錯進行會計處理,是因為企業無法控制的因素而造成盤盈的可能性極小甚至是不可能的,企業出現了固定資產的盤盈必定是企業以前少計漏計或會計上提前報廢了固定資產而產生的,應當作為會計差錯進行更正處理,即視為以前年度的行為引起的。有人可能會問,那不能是今年的行為引發的嗎?也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這個就不去明確分析了,更加主要的是因為列為前期差錯還有可以防止企業在盤盈固定資產方面人為控制調節當年報表利潤的可能性。

其賬務處理依然分報批前和報批後,報批前調整賬項使得賬實相附,並按稅法規定計交所得稅。報批後,將以前年度損益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分利潤”

(1)審批前:根據重置成本及新舊程度確定價值記增固定資產並列為過去年度利

借:固定資產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同時:計交所得稅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兩個分錄可以合併好些。

(2)審批後:將以前年度損益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分利潤”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另外:按企業實際情況,需要補提盈餘公積的要補提(不是說盤盈固定資產造成往年利潤增加就要補提法定盈餘公積,如企業連年虧損,企業本來就沒有計提盈餘公積。反之若盈利就應當補提)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盈餘公積

兩個分錄可以合併。

七、固定資產減值:在資產負債表日發生可能減值跡象時,要計算其可回收金額,比原賬面價值要低時,要計提準備,將賬面價值衝減至可回收價值。為什麼是資產負債表日?因為會計是提供會計資訊的,要提供可靠的有用的會計資訊,資產應當提供賬面價值而不是賬面餘額,因而在資產負債表日要評估資產的賬面價值,在一個會計年度裡,最少應當年末開展一次,固定資產只有發生明顯的減值跡象時才幹這個事。

賬務處理上和存貨減值處理差不多,計提減值時造成的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形成的損失也是計入資產減值損失。但不同的在於:

計提時反映資產價值減少使用的科目不同。分別是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

計提的減值不可轉回。存貨減值計量方法是採用成本與可變現淨值熟低法,是用變動的可變現淨值與不變成本進行比較,誰低賬面價值就是誰。代表著,存貨賬面價值最高是成本,且往期計提過的存貨減值價格回升至成本價以內都是可以轉回的。

固定資產減值計量方法是用計算出的可回收金額與計算前固定資產的原賬面價值進行比較。當可回收金額低於原賬面價值時,計提減值,讓新的賬面價值變成計算出的可回收金額,也就是說新的賬面價值只能不斷變低,不會變高。所以固定資產計提的減值是不能轉回的。之所以這樣設計,不允許轉回固定資產的減值,一來是因為固定資產正常市場條件下一般價值是下降的,二來更加是為了防止企業某年計提減值某年轉回對各年會計利潤進行人為操控調節。而存貨因為正常情況下壽命在一個會計年度內,要調控利潤沒有太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