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願意欠人情債

“怎麼搞的?檢查組明天就來,你怎麼沒有提前通知呢?”局長接了部裡的電話,生氣地質問辦公室主任。

“對不起,局長,這是我的問題,我馬上督促他們準備。”

其實,這事不能怪辦公室主任。辦公室主任一接到上級的檢查通知,就馬上把通知送往了局長辦公室。當時局長正在打電話,見他手拿通知進去,就讓他把通知給擱桌子上。

辦公室主任心裡暗想:“可能是局長給忘了。”但他沒有吭氣。

他馬上去局長那兒找出那份通知,按照通知要求,連夜加班加點。最後,終於在檢查組到來之前,準備好了所有材料,順利通過了檢查。

大家都把懸著的心放下了,事後局長決定好好培養辦公室主任。

沒人願意欠人情債

局長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辦公室主任有責任心,敢擔當嗎?

確實如此,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對辦公室主任產生了一種“互惠心理”。

下屬替自己背了黑鍋,還當眾捱了自己的批評,局長的面子是有了,也維護了一個局長應有的權威,但他的心裡失衡了,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彌補一下對下屬的愧疚之情。

從心理上來講,一般人都有一種互惠心理,就是說,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想要回報對方。比如,一個人幫了我們的忙,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對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種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去敵軍戰壕中抓俘虜,回來取得口供。

一個德軍特種兵曾多次成功地完成了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像以前一樣來到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計程車兵長在吃東西,絲毫沒有防備地就被控制住了。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麵包,這時,他本能地伸手,將麵包遞向德國兵。

這一舉動讓德國兵大吃一驚,結果,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而是自己一個人回去了,即使他知道回去是要受處分的。

沒人願意欠人情債

那他這樣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那是因為對方遞送麵包的這一舉動喚起了他的互惠心理,他覺得自己受了對方的恩惠,就要回報對方。而那一刻,不抓他,就是對他最好的報答,於是,他就這麼做了。

想想看,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挽救自己的性命。在職場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借用類似的舉動來打動我們的同事,以獲取他們的支援和幫助呢?答案是肯定的。

哪些算是小小的恩惠呢?比如送禮物給對方、請對方吃飯娛樂、幫助對方做事,甚至替對方背黑鍋等。

不過,不能隨便替人“背黑鍋”,否則不但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感激與尊重,反而惹禍上身或者令人輕視。因此,在採取行動之前,你要權衡利弊,看看這個“黑鍋”能不能背,值不值得你去背。

互惠原理認為,在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後,我們會用盡量相同的方式去回報別人。如果有人送生日禮物給我們,在他生日時,我們會回送一件禮物。所以,中國有個傳統就是“禮尚往來”。

沒人願意欠人情債

互惠原理的威力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甚至是一個敵人,如果他先給我們一點小小的好處然後再提出他的請求,他就非常有可能達成自己的目的。因此,某些人不請自來地幫我們一個忙,我們就會自然地產生還他們一個人情的想法。

認真思考一下,互惠原理只是說當別人主動幫助我們時,我們要主動回報他們,但我們主動要求幫助時,並沒有回報的義務。例如,某傷殘軍人組織報告曾證明,在募捐信中放上禮物(比如便籤、地址標籤等等),收到募捐款的比率是35%,而沒有放上小禮物的信收到募捐款的比率是18%。當然,別人在我們的請求下幫助了我們,那麼我們回報的責任就會更大,即使是別人主動幫助我們的,這種負債的感覺依然十分強烈。

就如前幾天,我的前同事給我寄了兩箱真空糯玉米,讓我嚐嚐。這玉米是她們自己家生產的,今年有點兒滯銷,她說我若覺得味道不錯,可以在朋友圈裡給做個宣傳。收到貨後,看到包裝品相都還不錯,我馬上從前同事那裡訂購了好幾箱,打算送給親戚朋友。畢竟,吃人口軟拿人手短,雖然是她主動送我的玉米,我多少也得支援一下人她家的生意不是?!

那麼,產生這種心理的根源是什麼呢?我們需要從互惠原理的社會意義上尋找其根源。其實,互惠原理的確立,目的是發展互惠關係。如此一來,不請自來的好處一定會讓接收者產生負債感。人們的心中普遍有這樣一種想法:給予和接受是一種責任,與此同時,償還也是一種責任。

在生活中,償還的責任不僅是我們沒有辦法自主選擇施恩的人,還把這種權利交到了其他人的手中。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雙方的力量懸殊,施恩的人掌握著真正的選擇權。施恩者決定了怎麼樣給予恩惠,也決定了如何收取回報。因此,即使是一個不請自來的好處,一旦被接受,我們也會有負債感。

沒人願意欠人情債

事實上,即使我們接受的是不需要的幫助,也會給我們形成負債感。無論如何,強大的互惠壓力都要求我們必須回報送我們禮物的人。雖然我們不會購買我們並不需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