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在國人視野中“集體迴歸”折射了什麼?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驚喜地看到,在中國,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等多種瀕危野生動物持續下降態勢基本扭轉並實現恢復。不少珍稀野生動物從瀕臨滅絕到“集體迴歸”,折射出我國生態治理的明顯成效。

在國新辦8日舉行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新聞釋出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䴉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群35只。已在野外滅絕的普氏野馬、麋鹿重新建立了野外種群,大熊貓、朱䴉、揚子鱷、林麝、白頸長尾雉、黑葉猴等一大批野生動物放歸自然。

近年來,在大江南北,人們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足跡,有些多年難得一見的野生物種也不時進入我們的視野,一些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遭遇、衝突事件還多次進入網路熱搜。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很敏感,種類和種群規模是區域生態環境最直接的反映。各地野生動物頻頻“亮相”的背後,是區域生態涵養功能正在持續恢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覆蓋率逐步提升,一批溼地公園在各地陸續建成,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幫助瀕臨滅絕的野馬、麋鹿等重新建立起野外種群。在一些專案建設過程中,廣西等地透過調整設計方案、增加橋隧比、預留動物通道等措施,確保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保護。

與此同時,群眾環保意識提高,積極愛護野生動物。加上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各地執法檢查力度不斷加大,這些舉措為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築起防護牆。不少監控畫面顯示,一些野生動物不僅種群數量逐步增加,而且“吃得還挺胖”。

當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取得較好成效,但仍有一些短板值得持續關注。在一些地方,非法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仍然屢禁不絕,人與動物如何和諧共處也面臨新挑戰。

為讓更多野生動物在各地“安營紮寨”、繁衍生息,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公眾呵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讓保護野生動物成為一種行動自覺。健全野生動物管理體制,強化監管和執法能力,管好管住野生動物“捕、運、售、購、食”全過程,避免出現職能交叉或監管空白的現象,使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嚴厲打擊自然保護區範圍內非法採礦等行為,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為更多野生動物的“迴歸”和詩意棲息創造條件,共同繪就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麗“新畫卷”。

半月談評論員覃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