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好人”並沒有好人脈

自小我們被教育要成為好人,覺得好人就應當擁有好資源。直到大三實習時碰到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我對好人的看法。我在一家頗具威名的行業協會實習,這家協會經常會組織行業內精英們聚在一起辦個沙龍或者做個培訓的工作坊等。

Brenda 所在的公司是這家行業協會的會員。Brenda本人十分熱心腸,當時已經做到了中層管理級別,而且不管對上司還是下屬永遠都是熱心相待,包括對我們這批算是打雜的實習生。我們這幫小女生也經常私下說以後一定要像 Brenda 一樣,在職場上做到人人稱讚才好。

這天又是培訓工作坊。茶歇時,恰巧聽到幾個人聊起了 Brenda。其中一個總監說,聽說 S 公司的升職人員中沒有 Brenda。話音還未落,另外一位接著說,如果是我,可能也不會提升她。周圍的其他幾位則默默點頭。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我震驚極了!雖然不太清楚他們具體的工作情況,但我可是親眼見過這幾位經常當面誇獎或者感謝 Brenda 的呀,而 Brenda 也總是忙前忙後,經常幫助他們。這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或許,當個好人並沒什麼用。

後來自己進入職場,同樣踩過很多坑。不想只被人貼“好人”的標籤,但是為了在職場上積攢好的人脈,一直在做著老好人的事,讓自己陷入了一個假的老好人的坑。

慢慢摸索後,發現很多人對人緣、人脈的理解根本就錯了! 善良本身並沒有錯,但有效的人脈關係是要看你能否將其轉化成組織他人行動的能力。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如何將人脈轉化成他人的行動 ?

既然有效人脈最終要轉化成他人的行動,那我們討論的主題就可以換成:我們該如何透過關係構建,給別人一個行動起來幫助我們的理由。

別人有什麼理由來幫助我們呢?一般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係會經歷三個階段:感性的單向衝動、理性的互惠關係和健康的價值流動。

第一階段:感性的單向衝動

會有人平白無故地幫助人嗎?當然有。而且大多數時候人脈建立的第一步就是感性的:對我沒好處,我就是純粹地想幫幫你!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你有某個特效能夠吸引到對方時,比如說你有能力。

很多大佬喜歡幫助年輕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指望從中得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而是覺得你的能力值得被幫助;而很多更年輕的小輩也願意為自己眼中的前輩盡些綿力,某個公眾號的大 V發條請求資訊,可能馬上一眾粉絲蜂擁而上。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再比如說你有顏值。高顏值其實也是一個非常佔有優勢的特性,要不然讀書的時候,為什麼有校花在的宿舍,換宿舍時來幫忙的男同學總是特別多呢?在這個階段,應該透過什麼方法,促進他人行動?

想辦法提升個人能力,透過合適的方式外顯出來,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值得幫的人。公開個人需求。單向衝動階段是由感性引發的,關鍵在於有一方主動邁出第一步。如果你作為這段關係的請求方,首先應主動公開自己的需求,這樣才會有人施以援手。

以上只是開了個頭,都還只是非常浮淺的關係,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沒有進一步加深聯結,對人脈關係搭建的幫助其實並不大。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第二階段:理性的互惠關係

單向衝動後,如果另外一方也有所表示,接下來就極有可能進入第二個階段:理性的互惠關係。 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其中一方本就是衝著互惠關係才主動建立的聯絡,也就是說,這段人脈關係建立直接跨過了第一階段的感性衝動期,這種情況常見於商業行為。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 關係構建,大多源於別人無利益相關的搭把手(要相信,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的)。

這個階段的禮尚往來其實考慮的是投入產出比。具體應用場景可能是,你之前幫過我,這次換我來幫你;還可能是,這次我幫你,寄望於下次你可以幫幫我。在這個階段,應該透過什麼方法,促進他人行動?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作為主動幫助方,你要在承受範圍內放低自己的回報預期。 在這一階段,人人追求的都是低投入、高產出。如果一味地斤斤計較,要求別人一定提供等值甚至更高質量的幫助,那麼這段關係就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放低自己的預期並不是沒有預期,雙方必須都有獨立的掌控權,這樣才能避免一方落入老好人的怪圈。作為接收方,你要避免一味地索取。理性的互惠關係,需要的是近似值互換。在對方主動提出或者給予幫助時,如果不能及時地給予等值迴應,要記得至少真誠地說聲“謝謝”。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第三階段:健康的價值流動

第二階段中的互惠關係可以說是一次完整的博弈過程,之所以 說博弈,是因為主動付出後的回報機率往往是不可控的。如果在多次博弈後,雙方已經有意無意地確認了對方的回報機率,找到了博弈的平衡點,並且能夠坦然接受這種穩定的互惠關係,也就是已經建立起了健康的價值流動。

就比如,我們和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間,你來我往時往往不需要任何思量,就會充分信任彼此,這是因為我們在試探性找朋友的交流期間,已經驗證了對方的回報機率。

在這個階段,應該透過什麼方法,促進他人行動?擁有更多的利益共同體。好的人際關係得來不易,保證雙方有更多的利益共同體才能長久維持這種優質的人脈關係。比如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很好的行動方式是,時不時地進行資源共享。

千萬別做職場“老好人”,一位資深HR的忠告,太現實了

老好人錯在哪兒了 ?

我們回過頭來看最開始的問題,發現很多時候老好人的人脈關係只達到了最淺的第一步。“對誰都好,什麼事情都可以”,老好人的這種不選擇性,很多時候讓別人誤以為他們是因為沒有選擇權,才一味給予的。

比如我們身邊最親近的父母,他們好像沒有任何理由對別人家的孩子好過我們,所以我們會習慣性地以為他們對我們的好是理所應當的。而這種最開始的不平等關係讓老好人失去了人脈關係進一步向 前發展的機會,甚至走不到“理性的互惠關係”這一步,因為他們沒有這場價值博弈的掌控權。

好人們有沒有可能以一己之力建立起健康的價值流動呢?也有的,就是一方完全給予,絲毫不在意另外一方是否給予反饋。那這類人就不是為了構建人脈關係,而是純粹地服務他人。我們都知道,有多少人是心甘情願、沒有緣由、持續地幫助任何人呢? “好人”都會有好人脈嗎?並不是。有效的人脈關係要看你能否具備將其轉化成組織他人行動的能力。

本文節選自《請有效努力》,作者譚晶美,想了解更多點選右上角關注小錢愛讀書,每天學點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