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很難嗎?

在“內卷”的網路熱議洶湧而來的時候,在眾多父母瘋狂雞娃的當下,另一股新潮流“普通學”悄悄閃現:據說,豆瓣上有個“普通學”小組。

這,無疑是一撥兒被“內卷”裹挾但又有所反思的年輕人為自己創設的喘息空間。

這個小組的出現,也意味著,對組內的成員來說,“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是一個人生命題”。

有人會說,這世界上99%不都是普通人嗎?難道這不是一個常識?

還真不是。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特意說一下“內卷”這回事兒。

“內卷”其實出自上世紀中葉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一項田野調查研究成果,最早指的是印尼爪哇島的農民在水稻上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精耕細作,但並沒有大幅增產的現象。

去年起,這個詞突然火了起來,被廣泛拿來形容人與人之間想盡辦法在各方面競爭但實際上並無增量只有內耗的現象。

對內卷現象最通俗簡潔的解釋大概是:“寧可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別人”,而對它最生動形象的解釋,大概要數下面這個故事了:

“一個村裡10個孩子,只有2個能上大學,大家每天就是掏鳥、抓魚、爬山、撿石子,村裡歡聲笑語。突然來了一個培訓機構說,我給你培訓能讓你們孩子上重點大學。這10個孩子都去培訓了,從此家家戶戶雞飛狗跳,最後仍然是隻有兩個孩子上了大學,這個比例沒有改變,過程讓家長、孩子都很痛苦。這就是內卷。”

內卷狂潮來襲,很多人都無法泰然處之,焦慮、打雞血者比比皆是,似乎沒有人能再安於做自己,忠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節奏。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我看來,競爭一直都存在的。人類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得更好的競爭,從來都有的,只是隨著社會轉型、生活節奏加快,一切都彷彿按了快進鍵,競爭表現得更集中更突出罷了。

內卷,也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只不過因為有人給它命名了,又有人藉助了網際網路的存在使他暴露在公眾視野裡,再加上方便易得迅速傳播的自媒體的渲染,這就成了一個吸引了很多注意力的詞彙、現象了

一種現象,自從有了名字後,就有了更加彭勃旺盛的生命力、影響力,之前,頂多算“潛滋暗長”

再加上“贏者通吃”的客觀結果,很多人就陷入內卷的閉環裡,只能全速奔跑,再也沒辦法安之若素,更不敢做“普通人”了。

其中,有人認為,自己曾在學校課業學習上得到過較好的成績,就意味著不再普通;有人認為,“普通”就意味著糟糕;有人認為,“要比別人更好”才算不那麼普通,才勉強可以接受;還有人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很普通卻也能生活得很快樂,因為ta的字典裡向來都在競爭並且必須得“優”才會有短暫的快樂。

在這些認為“做普通人是需要大費周章習練的人生命題”的人裡,他們很多都是從小讀書一路順暢,因而自我估值較高的人。

這個群體,也是最容易因心理落差而自戕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就能明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這件事兒,對不同人來說,難易程度是存在很大很大差別的:

從小出身優渥、總是第一、自我期望過高的人,很難接受自己本來普通,大機率上終歸普通這回事兒;但從底層一步步走出來、從小經歷過磨難、解決問題能力大於其野心的人,接受起來就很容易

或者說,

後者很早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普通,取得的那一點成績也是努力得來的結果,並非因為自己不普通,那成績也並不意味著自己就脫離了普通

接受自己是普通的,又能積極地順勢而為,可能是每個想不負此生的普通人要盡全力學好的一門課:

野心大過能力,或者說自我認知高過實際能力,必然痛苦;若能顛倒過來,能力大過野心,解決問題的能力高過自我估值,就順和了。

行文至此,突然覺得

教會孩子做一個積極快樂的普通人,才是做父母最該做的事

對於育兒來說,這是根本,是“道”,至於知識、技能、學歷、人際交往都是“術”,這麼一區分,它們的高下輕重主次自明

羅素在《幸福之路》裡說:“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應自幼培養,當孩子能利用想象力和自身能力來應對無聊時,他們就會像不被打擾的幼苗般,在土壤裡,安安靜靜地長出最適合自己的姿態。”

我特別認同哲學家羅素的這個觀點。

同時,從層出不窮的悲劇性的社會新聞來看,特別是抑鬱等心理類疾病低齡化的趨勢和令人痛心的驚人數字看,

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欣然去過普通乃至單調生活的能力,也應當自幼培養

當孩子們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自己父母心中的珍寶;

當孩子們知道自己不需要優秀到什麼程度才會有人愛,而可以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們學會即使全世界都忽視他他仍可以珍視自己;

當孩子們建立起自身的縱向評判體系,而不總是橫向跟其他人對比;

當孩子們看到身邊人在某方面遙遙領先,內心升起的不是嫉妒;

當孩子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首先想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可求助的人,而不是傷害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教育的目標才算初步達成吧?

當孩子的生活不是“高開低走”,不是“出生即巔峰”,不在生命早期就經常處於關注密集的聚光燈下,而是

尊重規律的循序漸進,把生命之旅過成一個有趣的尋寶探險活動,認為遇到“柳暗”很正常,偶遇“花明”便是意外之喜,自然會少很多自身糾結、自我質疑,也就不會萌生主動結束遊戲的念頭

如此,讓孩子從小就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這個真相,大概是對孩子最深切的生命祝福

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