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學職場:幫別人說好話,要掌握4點,第4點是關鍵

我們在職場中,經常會碰到需要幫人說話的情況。但是不少人在這個時候卻顯得“不太會說話”——要麼是話說不到點子上,沒啥效果;要麼就是不小心把自己也牽扯進去,搞得灰頭土臉;更糟糕的是起了反效果,反而遭人記恨。

那麼好話到底要怎麼說呢?

其實這些經驗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實踐和驗證了,我們透過讀史可以學習古人的行為,從中吸取失敗的教訓,獲得成功的智慧。而《資治通鑑》正是這樣一本記錄古人智慧和權謀的書籍,書中記載的古代君臣之間的權術之道

也適合我們在現今的職場生活中借鑑和運用。

無獨有偶,《資治通鑑》中也記載了一則幫人說好話的典故,雖然結果並不理想,但是卻為我們點清了說好話的4

個方法。

咱們先看《資治通鑑》關於這個典故的原文

司隸校尉魏郡蓋寬饒,剛直公清,數干犯上意。時上方用刑法,任中書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聖道浸微,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聖。”書奏,上以為寬饒怨謗,下其書中二千石。時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旨意欲求禪,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傷寬饒忠直憂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上書訟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採;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司隸校尉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託;職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與。上書陳國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從大夫之後,官以諫為名,不敢不言!”上不聽。九月,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眾莫不憐之。

這個典故說的是漢宣帝時期,有個官員叫

蓋寬饒。這個人呢性格很耿直,經常勸諫漢宣帝,說話又直來直去,早就讓漢宣帝很不爽。漢宣帝注重刑罰,用宦官擔任中書官。蓋寬饒就上書反對,反對就算了還說

“五帝把天下當做公有的,所以會把天下傳給聖賢;三王把天下當做自己私人的,就會想著世世代代傳給子孫”

讀《資治通鑑》學職場:幫別人說好話,要掌握4點,第4點是關鍵

這話一出,自然觸了皇帝的逆鱗。漢宣帝大怒認為蓋寬饒誹謗朝廷,就把

蓋寬饒交給官員議罪。當時的執金吾認為蓋寬饒是要漢宣帝禪讓,實屬大逆不道。這可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了。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為蓋寬饒說話。

諫大夫鄭昌可伶蓋寬饒只是不會說話而落得這樣的下場。他上書漢宣帝說:“我聽說如果山中有猛獸,人們就不敢去山裡採野菜;國家有忠臣,小人壞人就不敢興風作浪。蓋寬饒不求自己住得有多安逸,不求吃得有多好,憂心為國。身後也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援庇護,自己當監察,秉公行事,所以仇人多而朋友少。他為國事而上書,卻被有人彈劾處以死刑,我身為諫官,不得不為他發聲”

當然最後結果還是沒有把

蓋寬饒給撈回來,實在是因為蓋寬饒這個罪名太大了。但是鄭昌的這套話術裡卻有4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方法1:論證蓋寬饒的出發點不是為自己,是為國家好。

既然要幫人說好話,首先就要在一開始確定一個基調——對方的出發點是好的,對方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為了大局。這是接下來所有話術的基礎,如果沒有及時論證出發點是好的,那麼接下來的話術都站不住腳。因為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關注“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鄭昌是怎麼說的?

他說蓋寬饒

“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這就是在說

蓋寬饒是在為國家考慮,而不是追求自己個人的榮華富貴,也不追求個人得失。懷著優國之心,也做好了死節的準備。這樣的一個人站出來說這些話,初心是好的,沒有什麼壞心思,更沒有什麼私心。

方法2:說沒有幕後指使之人

我們在判斷一個人行為的時候,除了關注他的初心是好是壞,還會關注這個人的背後有什麼?這個人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的人在運作?有沒有其他的利益集團在暗中幫忙?

讀《資治通鑑》學職場:幫別人說好話,要掌握4點,第4點是關鍵

如果有,那麼這個人就算初心是好的,也很危險。

鄭昌也深諳這一點,於是接下來他就開始“破”蓋寬饒的這一點。鄭昌介紹蓋寬饒的背景,是這樣說的

“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託”

鄭昌口中的“許、史、金、張”都是當時的大家族,兩個是漢宣帝的親戚,兩家是漢宣帝的心腹近臣。在漢宣帝一朝,這些大家族和朝廷之上的爭權奪利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絡。如果蓋寬饒和這些大家族扯上關係,那就算出發點是好的,也無濟於事了。所以鄭昌馬上點明蓋和這些大家族都沒有瓜葛,背後也沒人指使撐腰。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因為漢宣帝認為蓋寬饒是在誹謗朝廷,其他官員直接說他是大逆不道。而通常這樣的事情背後都必然藏著更大的利益集團,有更多的利益訴求。漢宣帝很可能認為蓋寬饒只是頂在前面的棋子。

鄭昌說蓋寬饒就是一個耿直的人,後面沒有這麼多彎彎繞繞。

一個沒背景沒後臺的人這樣上書,圖什麼呢?只能是為了國家著想啊。

方法3:闡明影響

鄭昌說完了前面兩點,接著暗示這樣處置蓋寬饒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上書陳國事,有司劾以大辟”

蓋寬饒是上書討論國家大事,是他作為官員的本分,卻被治罪。

如果真的這樣處理了,那麼就可能給群臣一個負面的訊號。大家以後上書的時候,都會“三思而後行”。

這裡的“三思而後行”不是褒義,而是貶義。

群臣就會掂量一下,自己會不會因為哪句話說得不好,哪句話讓上官或是領導不高興,就落得一個被治罪的下場?

讀《資治通鑑》學職場:幫別人說好話,要掌握4點,第4點是關鍵

群臣以後就不敢真誠地議論國事,對於皇帝和國家來說,也就聽不到不同的意見,言路就會被堵塞,這樣一來對於皇帝和朝廷是大有不利。

方法4:把自己摘乾淨

這套話術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

鄭昌要把自己摘乾淨。

在封建時代,伴君如伴虎。一句話說錯,輕則丟官,重則性命堪憂。漢宣帝正在氣頭上,會不會認為鄭昌你是蓋寬饒的同黨呢?

這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鄭昌說了這樣一句話

“臣幸得從大夫之後,官以諫為名,不敢不言!”

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我為蓋寬饒說這麼多,並不是因為我和他有什麼關係,而僅僅是因為這是我身為諫官的職責所在。

幫人說話可以,

但是不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在職場裡,幫人說話有時候在所難免。但是如何把“好話”說好確實需要一些技巧。

《資治通鑑》的這個典故里,鄭昌實際上採用了4步。

首先肯定對方本質是好的,是為了大局考慮。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有些言辭不妥當,但出發點是好的;

其次點出來對方身後並不存在什麼利益集團或是豪門大族,對方沒有背景沒有幕後黑手,

而“背後有人”這一點恰恰是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第3從反面來論證這樣做的弊端。

希望讓領導能明白其中長遠的利弊。大部分人都擔心負面的東西而對好處接納起來心安理得。所以最好的方法

不是告訴領導有什麼好處,而是要告訴領導有什麼壞處。

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摘乾淨,把自己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幫人說好話最後能不能成功這個要看各方面的綜合因素,

但是絕對不能把自己也給拉下水。

這樣就得不償失了,畢竟我們都不是聖人。

《資治通鑑》這套書雖然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編年體歷史鉅著,

記錄了上起

春秋戰國

,下至

宋朝

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而在這1000多年的王朝更替裡,蘊含著很多為人處世的哲理,也有著許多能為後人所借鑑的權謀之術。

閱讀《資治通鑑》

首先有助於還原我們對歷史本身的敬畏。

讓我們能夠更深刻明白諸多歷史事件在制度上的深刻根源。

其次,

《資治通鑑》有助於提高我們對人性的洞察。

比如韓信就是很好的例證。劉邦抓了韓信,並沒有殺掉,而是降職處理,以觀後效。很明顯,劉邦知道韓信功大,殺了會人人自危。但是此時韓信已經完全迷失,甚至要謀反,最終自取滅亡。很多歷史事件背後折射出的人性,如果不讀《資治通鑑》,很難琢磨出來的。

最後,

《資治通鑑》還可以讓我們增加一些歷史常識的學習和了解。

比如歷代官制,古代的軍事地理。

但是文言文版的《資治通鑑》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閱讀門檻比較高。為此,我向大家推薦這套文言白話對照的《資治通鑑》。

這套書的準確度、流暢度絕對遠超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書籍。並且在編纂時嚴格要求要遵守原著,逐字註釋,以求貼近、還原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做過多解釋,更不會平添枝葉混淆視聽。這套書的封面製作也非常考究,送領導,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兒。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點下面的卡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