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工具在發展企業關鍵人才方面的運用

生涯工具在發展企業關鍵人才方面的運用

2019年2月我參與了一個產品思維的實踐課程,這個課程是需要邊做邊學的,而當時我確實需要在發展關鍵人才方面為我負責的業務單元做點事,於是就選擇將這個專案當成產品來做。2019年8月完成了這個產品,體驗了一把產品出來的極其燒腦的過程。老師一直鼓勵我將過程書寫下來,但內心還會有些心有餘悸,一來做產品的過程真的很痛苦,二來當時完成後似乎並沒有帶來顯著性的效果。所以遲遲不肯動筆,最近在梳理工作這幾年的成果,所以就順帶寫下來。不論點開這篇文章的是誰,我都希望能讓大家瞭解到一個傳統行業的HR也是可以做點不一樣的事情的。

專案(產品誕生)背景

公司在2018年統一做過一次人才盤點,我們分別從四個維度先把崗位做了一個分級,然後針對崗位上的個人又從三個維度分別進行打分,在這個打分的過程中我們HR分別就關鍵崗位上的所有人員找部門經理做了深度訪談,透過結構化訪談結果來最終確認所有人員分數,當我們做完了這個事情後,最終呈現出來的是每個公司的人才九宮格地圖,當然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收集到這些關鍵人才的詳細情況以及和業務經理探討了一些保留措施。

但是直到2018年年底,我們並沒有就關鍵人才發展和保留採取任何措施。理由有很多,比如當年公司有比這個專案更重要的事情要忙,方案遲遲未批;比如要保留員工勢必會需要花銀子,對於看不到結果的的投入,老闆不會輕易鬆口。。。

2019年年初我們有一家分公司突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走掉了好幾個關鍵人才,導致業務產生了很大影響,老闆這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於是我覺得時機來了。我也一直在思考怎麼能將我學到的生涯工具用在工作上。

一直以來我發現生涯在企業的運用情況要比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少很多,因為存在一個

尬點

——讓企業為員工的生涯發展買單簡直就是異想天開,除非公司有夠遠的發展前景,否則再厲害的生涯諮詢師也不能保證員工能在企業內找到發展通道,也不能保證做完了諮詢或者培訓,員工的潛能就會被喚醒,會帶來多大的人力效能。那在這種情況下,生涯工具就不能運用了麼。可是我可是生涯的 “忠粉”啊。我看到了,也親身體驗到了生涯工具的神奇魅力,完全沒道理用不上哇,帶著這份堅定,我決定要在保留和發展關鍵人才專案中嘗試用起來。

關鍵動作

我在這個專案中運用到的兩個生涯工具就是“

成就事件的探索

”和“

CD模型

”。之所以會引入這兩個工具。原因有二:

第一,要發展關鍵人才,就得清楚瞭解他們的能力優勢,成就事件就一個非常好用的探索能力優勢的結構化工具;

第二,很多時候要保留和發展關鍵人才就需要花精力花銀子去滿足他們的需求,最直接的就是升職加薪,增加福利。但在員工還沒帶來效益之前任何投入都是有風險的,怎麼樣平衡這個矛盾,答案只有一個就是“

時間差

”,無非就是企業給員工“畫”個餅,員工帶來效益後兌現;或者就是企業低成本買入勞動力,持續培養後達到了合理的供需平衡再來兌現。所以引導員工為實現自己的需求而最大化發揮潛能給企業帶來效益的工具非CD模型莫屬。

這兩個工具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每個人2-3小時的談話。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集中火力完成了15人的“對話”。起初,我並沒有告知領導我用的是生涯諮詢的東西,擔心這樣的名字會引發一些“刻板印象”。所以在專案中這些工具都是匿名的。和普通談話不一樣的是“植入”了這兩個工具的探索,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化學反應。

在探索成就事件的時候,有的人很感慨,想起了當年之勇,想起了自己的初心,找到了工作的內在動力; 有的人很感動,從來沒有人認可過自己的成就事件,好像自己過去都是失敗的,沒意義的,但梳理之後發現了自己的存在感,更有信心迎接挑戰;當然也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發了一頓牢騷後發現抱怨無用,該做啥還是得做。

在進行CD模型梳理的過程中,有的人會發現了除了工資之外更多的收穫,因為福利和這裡的人情世故是其他公司無法給予的,更珍惜當下的工作機會;有的人會發現要達到自己想要的還是需要努力奮鬥,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

而我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感觸頗深,我感受到溝通後的彼此信任感,我瞭解到更多個人資訊,這些資訊遠比公司檔案中的描述更加豐富,都說人力資源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如果HR從業者沒有和員工深入的溝通對話,其實很多事情都會停留在表面。當公司遇到困難,當員工遇到困難,當兩者發生衝突的時候只有深刻了解他們才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才會拿到雙贏的結果。也許未來AI會取代招聘流程,會精準測算勞動成本,會科學最佳化薪酬福利,但始終代替不了一個會溝通的HR。這個“會”不單是理性層面的溝通技巧,更是“尊重,善待所有生命”的職業操守。

時間來到2020年,我看到了和我談話後每個人的改變,我不知道那2-3個小時的談話對於他們有何意義,但擺在我眼前的是高績效,大改善,甚至因為這些帶動了業務上的改動,直接和企業的成本掛鉤。而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投入任何成本,唯一付出的就是我的勞動小時數。也許沒人會去考慮這些改變背後我們的付出,但我總覺得只要能帶來價值、改變的,我都會努力推進。

加油吧,乘風破浪的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