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鏡子物語:無論世界如何改變,總有一些無法取代的東西。

01 你會“穿著別人的鞋走路”嗎?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的一位年輕設計師帕蒂·穆爾做了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把自己“變老”。她用一個支撐器綁住上身,使肩部前移,戴上一頂白色假髮,塞上耳塞,使自己聽力下降,還戴上了一副眼鏡使視線變得模糊。

變身為一個年齡大自己三倍的老人後,帕蒂拄著一根柺棍出門了。她很快發現,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是為老年人設計的:她必須小心翼翼地走路,必須費一番周折才能撥通電話,邁上公交車的臺階更是一項危險的挑戰……她真實地感受到了老年人的痛苦。

在進行這場體驗前,帕蒂參與了一款冰箱的外觀設計。她想起自己的祖母因為患有老年疾病,無法削土豆皮,不能擰開盒裝牛奶的蓋子,甚至無法開啟冰箱門。她認為設計團隊應該考慮這部分人的需求。但其他設計師茫然地看著她,眼神空洞,不以為然。

那一刻改變了帕蒂的職業生涯。她認為大多數公司幾乎沒有真正的同理心,於是開始了自己為期三年的體驗之旅。她的做法揭示了多年來一直被忽視的巨大商機,也幫助世界上很多老年人改善了生活。

帕蒂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實現了“換位思考”,即“穿著別人的鞋走路的能力。”

學會換思考很重要,這是大家公認的道理。一個總能顧及他人情緒感受的人,會擁有更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能準確把握客戶所思所想的企業,會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銷售產品,提供服務,塑造個人品牌,而那些透過換位思考把握人心的人,輕易就能獲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但問題是,我們很難真正做到像別人那樣思考。如今社會,同理心正變得越來越稀缺,人與人之間、公司與客戶之間越來越難做到充分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是: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都太習慣走捷徑了。如果你真的很想獲得卓越的換位思考能力,那只有用最“笨”的方法才能做到。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02 為什麼世界越大,交心之人越少?

神經學研究表明,人的換位思考能力來自我們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當我們看到別人做某種動作時,大腦的反應就好像自己正在做同樣的動作一樣。

看到別人吃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咽口水;看到別人微笑,你會跟著微笑;看到別人哭泣,你也能感覺到他內心的悲傷……映象神經元使我們能夠從別人的一舉一動中,收集到其思想、感受和一些隱含資訊,幫助我們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映象神經元有一個重要的侷限:它需要第一手的感官輸入。

你必須直接與他人接觸,瞭解其正在經歷的事情,它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到了智慧化、資料化時代,人們的換位思考能力不增反降。

如今我們透過一部手機就可以接觸整個世界,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卻是越來越少了。

我看到過一組漫畫:一群朋友聚餐,桌上的飯菜很豐盛,而所有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公交車站前,醫院候診廳裡,凡是需要排隊等待的地方,人們都在看手機;晚飯後,客廳裡,爺爺奶奶在看電視,爸爸媽媽每人捧著一臺平板電腦,孩子則在聚精會神地玩手機……

不可否認,網路讓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但研究顯示,

人與人之間若想準確傳遞資訊,70%靠的是語氣、語調、表情、肢體動作等微妙的訊號,文字的作用只有30%。常年浸泡在網路世界裡的青少年,會喪失在現實中與人互動的能力。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從職場角度來說,除了少數市場調研人員,絕大多數職場白領都是整日坐在辦公室裡,為想象中的客戶創造產品;企業決策者在分析客戶需求時,往往過分依賴書面報告和抽象資料。

如今是大資料時代,企業管理者透過資料分析,瞬間就能瞭解到銷售增長、市場趨勢等重要資訊,並迅速制定、修改各項經營決策,看起來非常有效率。

但我們忽略了一點:在面對抽象資料時,大腦的映象神經元是沉睡的。我們常常感慨,客戶太多變,很難被打動,真實的原因是:過多地走捷徑,已經讓我們漸漸失去了換位思考的能力。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03 資料永遠無法代替現實

無論虛擬的世界有多精彩,資訊化的工具有多便捷,我們都應該記住一點:

再多的資料和資訊,也永遠無法取代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體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絡。

對此,《誰說商業直覺是天生的》這本書裡曾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喬·羅德是迪士尼研發團隊的一分子,他在向迪士尼高層提議建設野生動物主題公園時,遭到了反對。公司高層也考慮過這個創意,但是最後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動物園是一個無聊而又沉悶的地方,幻象世界遠比現實世界有趣。

羅德為了實現他的創意,慷慨激昂地向董事會介紹自己的提案,但董事會的看法沒有改變。總裁艾斯納大聲質疑:“它們只不過是動物,能玩出什麼花樣?”

這時,羅德笑著站起身,走到辦公室門口,開啟門,放進來一隻巨大的孟加拉虎。幾個馴獸師將老虎領進了房間,朝目瞪口呆的總裁走去。

這位總裁從來沒這麼近距離地接觸過猛獸,老虎用它那巨大的頭在他身上來回蹭著,同時發出低沉的咆哮聲,辦公室裡的空氣震顫了起來。

那一瞬間,艾斯納明白了:野生動物會對遊客產生致命的吸引力。於是他批准了提案。動物王國建成後,迅速成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主題公園之一。

這就是現實的力量。雖然喬·羅德在提案中也詳細描繪了接觸野生動物的那種刺激感受,但與真正面對一隻咆哮的老虎相比,再多的描繪也是蒼白無力的。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缺少真實體驗,這是很多公司在做決策時都會出現的問題。

美國有一家航空公司叫作達美航空,有一次,該公司的高管們接到下屬提交的報告,其中提到經濟艙乘客反映乘坐體驗不佳。高管們拿到報告時都不以為然,認為是乘客過於挑剔了。

事實上,如果達美的一位高管想乘飛機,他的助手會打電話安排專車來大廈下面接送。然後,專車會直接駛上停機坪,將他帶到登機口。他只要直接進入頭等艙就可以了。大部分高管從來沒見過經濟艙的樣子,所以他們認為飛行體驗棒極了。

可以想見,長此以往,該公司的經營一定會出現問題。

一個企業若想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鼓勵每個人走出去與他人聯結,與世界建立一種共鳴的、直覺的感應。

只有如此,企業才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發現新機會, 找到解決現有問題的新方法,這種視角的重大轉變,會讓企業獲得巨大的利益。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04 “笨辦法”舉例

專業人士指出:“

與他人建立同理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變得像他們一樣。

怎麼變得和別人一樣?開篇那位把自己變成老年人的帕蒂·穆爾,就是在做這樣的努力。雖然過程很麻煩,但他得到的體驗卻是最鮮活、是最深刻的。

我還看過一個類似的案例。一家生產嬰兒車的公司想要改進嬰兒車的設計,老闆沒有聽取什麼長篇大論的調研報告,而是想出了一個獨特的方法——讓高管們親自坐進嬰兒車裡。

當高管們費力地把自己的身體擠進嬰兒車,被人推著在街上走時,他們一下子就發現了車子在設計上的缺陷:座椅太低,只能看到無數的腿在自己眼前晃,體驗很差;孩子背對媽媽,看不見媽媽的臉,容易感到恐懼……

於是該公司立即對嬰兒車進行了升級改造:調高座椅,讓嬰兒可以面對媽媽,座位下面還可以放物品。新版嬰兒車上市後,果然大受歡迎。

當然,

要讓自己變成所有人很難,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與客戶產生直接聯絡。

比如以生產摩托車著稱的哈雷戴維森公司,就要求公司所有人員花大量時間到戶外,與摩托車手進行溝通和交流。他們僱傭的員工當中,有很多人本身就是摩托車手,這進一步模糊了公司內外、“你”和“我”之間的界限,使公司建立起了廣泛而持久的同理心。

哈雷戴維森公司的鼎盛時期是1986年至2006年。當美國汽車行業損失過億美元且失業人數空前居高時,該公司卻絲毫未受影響,並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梅賽德斯-賓士公司也做過類似的努力。該公司曾啟動了一個“擁抱客戶計劃”,讓小組成員與一些客戶聊天,聆聽他們的故事。客戶還帶來了他們認為重要的東西的照片,比如家人、朋友、寵物的照片等等。活動第二環節,是讓高管們為受訪者買一份禮物,以考察他們對受訪者的瞭解程度。

這次活動給高管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衝擊——原來這些客戶看世界的方式與自己的設想差異這麼大。最讓他們驚訝的是,很多參與者並不在乎他們的車,有一兩個人甚至希望自己沒有買車。很快,管理者們意識到,與研發出一套創新技術相比,公司真正需要的是和客戶建立新聯絡。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從個人來說,我們

想要做到換位思考,就必須對他人懷有真誠的好奇心,願意去深入瞭解別人的生活,關注別人重視的東西。

不論是要寫文章、設計產品、還是提供任何服務,你都可以做這些事:

· 到你的目標物件消磨時間的場所,找個隨和的人,問幾個與你的設計有關的開放式問題。如果對方拒絕了,沒關係,再找別人試試。最終你會找到願意,甚至渴望與你聊聊的人。

· 對每個問題都要不斷詢問更多的細節,比如,“為什麼?”“關於這一點,你再詳細說說好嗎?”即使你認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了,也要繼續追問,這可能會讓你得到意外之喜。

· 到別人的家裡、工作場所或常去的地方拜訪時,讓他們給你展示一下自己使用的東西(物品、空間、工具等),讓他們帶你體驗一下其日常生活。

· 讓別人聊聊自己過往的經歷,或就某個話題請他們暢所欲言,談談想法,可以讓他們邊說邊畫一張簡單的示意圖,用視覺形式來呈現。

懂人心者得天下:最會換位思考的人,用的都是這些“笨辦法”

與分析資料相比,這些“笨辦法”都需要我們付出足夠的時間精力以及耐心,但其帶來的效果卻是其他方法無法替代的。學會用心感受他人,感受這個真實的世界,你一定會收穫巨大。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傳媒人,1年100本書的終身學習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職場成長深度實用乾貨文章。

鏡子宣言:擴充套件認知邊界,給你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本文內容為頭條號作者“七稜鏡201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一經發現將追究法律責任。

好文薦讀:

四招提升“組織能力”,不善社交,也能獲得與眾不同的影響力

說話時只要牢記這3點,無需高情商,也能處處受歡迎

頓悟:在這個問題上“拎得清”,是社交高手與普通人的最大差別

更多深度好文,請點選下方“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