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範文丨老外吐槽中國人不懂“公共”?梁啟超竟選擇旁觀

申論範文丨老外吐槽中國人不懂“公共”?梁啟超竟選擇旁觀

(圖片來自網路)

風雨談

涵養公共意識關乎“你我他”

1872年,美國傳教士亞瑟·史密斯來到中國,看到官道破敗無人修,城牆牆磚眾人拿,甚至某港口外國人的墓地磚也被國人一塊一塊搬回了家……他不禁感喟: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公共”二字為何物。讀到這個故事,我也陷入沉思,不僅是為百年前的中國感到羞赧,更是對百年後的中國感到慚愧。

因為,時至今日,依然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大多數中國人還是不知道“公共”二字為何物,甚至沒有意識到“公共意識”在現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大問題。所謂“公共意識”,其實關乎國民素質。公共意識的強弱,說到底反映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禮儀、修養和文明素質。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什麼樣,中國就是什麼樣。”在我看來,公共意識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公共意識的缺失每個人都必受其害,而且,公共意識的缺失每個人都難辭其咎,因此,公共意識的涵養每個人也都義不容辭。

【風雨談】亮明觀點,引出分論點。

試看當今社會,公共意識的缺乏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境地。

公共場合缺少基本禮貌,大聲喧譁者有之,亂丟亂扔者有之,大打出手者亦有之;這種人在國內鬧騰,出了國也不消停,於是,我們看到,

盧浮宮前洗腳,金字塔上刻字,好不“威風”,可也好不丟人。更何況,這樣的現象,丟的不是一個人的臉面,而是一個國家的尊嚴,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無遠弗屆地波及到每一個國人身上。試想,當你興高采烈地歐洲遊時,突然看到一塊中國人專屬的警示牌時,會是什麼感受?作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是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利益共同體”,什麼叫“公共意識的缺失每個人都必受其害”?

【風雨談】分析問題。

申論範文丨老外吐槽中國人不懂“公共”?梁啟超竟選擇旁觀

公共意識的缺失不是天生的,而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源。

從歷史角度來看,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向來重視個人的“內省”,而對於公共空間的道德缺少經驗,注重私德,而鮮少公德的論述;再加上,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而非法治社會,以德治國而非依法治國;這些都導致中國人講人情不講原則,重道德不重規則,規則意識、公共精神嚴重匱乏。從現實角度來看,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數千年以來未有之變局”,在轉型和變革的過程中,

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的衝突,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齟齬,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會放大、凸顯公共意識的缺乏問題

。乘車毆打司機,養狗遛狗不牽繩,跳舞跳進了警局,中國式過馬路……

可以說,在這種歷史和現實的薰染下,每個人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每個人對公共意識的缺失也都難辭其咎。

【風雨談】分析原因。

公共意識的缺失沒有無辜者,公共意識的涵養也不能有旁觀者。

北京人藝精心排演的話劇《雷雨》,在某校公益演出時,一出經典的正劇卻引來全程的鬨堂大笑,我們的藝術品位、藝術修養是不是該提升?我們的藝術教育是不是該加強、藝術禮節是不是該重視?當下年輕人奉行娛樂至上乃至娛樂至死的信條,盲目模仿西方習俗,僭越公共場所的邊界,我們的公序良俗是不是該規範,權利邊界是不是該明晰,傳統文化是不是該弘揚,而不是棄若敝履或束之高閣?“有教養比拿到文憑更重要。”是的,提升素質比成才成功更重要。種種問題,歸結到底,都是國民素質整體不高導致的。要破解公共意識缺失難題,也必須從這上面著手。

梁啟超說過:“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百年前的命題,今天也沒有過時。

【風雨談】提出對策。

申論範文丨老外吐槽中國人不懂“公共”?梁啟超竟選擇旁觀

“破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

公共意識的涵養,是靈魂工程,需要非常決心;公共意識的涵養,關乎“你我他”,需要眾志成城。

當我們不再聽見深夜狗吠的“大合唱”,不再遭遇簡體中文獨家的警示牌時,我們的公共意識就真正根植進了每一個國民的心中,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也就真正走上了一個新臺階。我相信,這一天一定不遠。

【風雨談】重申主旨,表達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