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的隨想

人的年齡真是神奇,它不只是意味著迄今為止活了多少歲,它更像一幅雙面鏡子,一面照出不同的體態,或年輕活潑,像一株迎著太陽盛開的向日葵,或年老色衰,像一棵外皮斑駁,搖搖欲墜的的老樹;另一面像幅透視鏡,直達體內,跳動的心或活力四射、激情四溢,或靜如死水、波瀾不驚。

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人的外在容顏,對應的是人的生理年齡,人活得越久,生理年齡就越大;另一面看到的是人的心智,反應的是人的精神年齡(注意: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心理年齡),人越有活力,越成熟,越有智慧,人反而越年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無視精神年齡的存在,他們關注的只是生理年齡,將兩者搞混幾乎是常態,因此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的看法。我們下面來看看有哪些現象。

中國人習慣尊稱年紀大的人為長者,這個是有歷史淵源的。中國是一個遵祖訓的國家,在古代只要遇到不懂的問題,一般去請教身邊的長者,長者成了知識和權威的象徵。這在古代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無論是社會知識還是自然知識、都是老一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怎麼認識世界,怎麼做事,不需要自己去探索,答案就在長者那裡,而長者也不能擅做主張,他只是照搬我們祖先的做法,無論這個做法來自書本,還是口頭。

年長如兄,年長意味著權威和尊敬,這在當今社會也有反應。兩個中國人初次見面,聊得投機的話 ,多半會有一個問對方“貴庚幾何“。如果這個人問這句話,那就是表明他想和對方深交了,他想找一個比“先生”和“女士”更親密的稱呼。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他就會毫不忸怩地稱呼對方為“XX哥”或“XX姐”–––當然更大一點的話,就變成了“XX叔”或“XX姨”了。有的時候,明明對方比自己小––––只要不是相差太大,他還是會尊稱對方為“哥”或“姐”,表示自己從心裡將對方看成長者。

在古人的眼裡,不同的年齡階段,代表不同的人生意義。如十幾歲稱為弱冠之年,30歲而立之年,40歲不惑之年,50歲天命之年,等等。一個人只要年齡處在某個階段–––哪怕其他方面再不同–––內在也具備相同的社會特徵,比如說正常人如果到了30歲,一定有能力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養活家人;到了40歲就是到了開悟的年齡了,人情世故皆通達;50歲就不要再心存幻想了,天數已定,接受命運的安排吧。

現代人不但繼承了古人年齡段的的劃分,還發明瞭新的稱呼。比如70後就指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那群人,80後就表示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90後就是90年代出生的人。這個70後、80後等稱謂強調的其實不是出生年代的相同點,而是他們所謂共同的社會特徵。每個人擁有的不同的家庭環境、教育經歷、性格習慣、職業特徵。。。。。就因為出生年月相近,就劃為一類人,這個合理嗎?然而,今人不但繼承了古人的想法和做法,還更進了一步,甚至將“80後”、“90後”“00後”等新詞彙變成了熱門詞,讓這些詞成為一些人思想和行為隨波逐流的遮羞布。

以上就是將生理年齡和精神年齡搞混的典型例子,這些做法看似害處不大,但其實非常不妥。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活了多少歲,並不一定等同於他精神上是同等的成熟。生理年齡,只是時間的機械積累,就像奔騰不息的流水,只要活一天,就增長一天。而精神年齡不一樣,它代表人的內在富足程度,它不是被動的時間積累,它更需要人們懷有一棵不安分的心,不斷向外界探索,透過探索,增長自己的智慧和知識。經驗和閱歷只是精神年齡的淺層次內涵,它更深的內涵是深邃的思想、沒有邊界的想象力和對美及未知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只要是年長者,他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對的,這種看法顯然和這個日新月異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如果一個年長者不求進取,活動半徑囿於一個小天地,那麼即使他歲數大很多,他的知識和智慧也是有限的,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懵懵懂懂,也不足為人師。反之,如果一個人即使年少,但是他刻意進取,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那他的精神年齡反而比年長者更長。

那麼,一個已顯衰態的年老者,是不是就一定沒有活力了呢?也不是,年老者,衰老的只是容顏,如果他內心還保持對外界的好奇和渴望,還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的世界,那麼他的精神年齡依然年輕。反之,一個生理年齡很年輕的年輕人,如果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幻想和追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走著同樣的路,做著同樣的事,那他其實相當於已經老去。有些人,已屆古稀,內心還是少年;有些人,雖容顏未老,但內心暮年已至。

世人除了將生理年齡和精神年齡常常弄混外,對生理年齡也關注錯了地方。比如,人們生理年齡每增加一歲,就會過一個生日,如果是逢五或逢十,還要召集親朋好友大肆慶祝一下。但是,生日宴會紀念的只是逝去的歲月,那些未來的歲月和已經逝去的歲月相比,到底哪個重要?

人的一生太短暫了,活得再久,也很難超過一百年,我們每天都會不知不覺中往死亡靠近一步。我們每個人一生一定會有不少想做的事情,但是壽命太短,我們即使使盡全部力氣,能夠做到的事情還是有限,很多人到生命最後一刻,夢想仍然遙不可及,最終還是抱憾而去。逝去的歲月永遠過去了,人唯一能把握的是現在,唯一能指望的是未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注意力放到現在和未來,卻偏偏去關注不可追的過去呢?

我突發奇想,如果有一天老天將每一個人的壽命公佈出來,讓每一個人每一天都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有多少人有勇氣向死而生呢?當然帶問號的也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