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前行的70後的我

我是1975年的70後,是典型的代表,今年已有46歲,被成為阿姨級別的,距離大媽還差個火候,是現代生活中承前啟後的中年人,一路走來,矛盾重重,對和錯在交織中碰撞、妥協 、紛飛、自我平衡。

生於農村的我,自小就知道,要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學習上很刻苦,在交際上不屑一顧。當其他同學開始談婚論嫁時,我在上大學;當我遲遲恨嫁時,同學的孩子都會打醬油啦;當我終於結婚時,他們都在討論孩子的上學問題啦!話不投機半句多,同學聚會都是別人的話語裡背景,畢竟自己的生活節奏錯了幾拍。

本以為嫁了工人,生活應該更上一層樓,但是工資真的很穩定,窮的也很穩定。因為我在農村學校上班,好多老師都是本村人,安分守己待了20年,我的小家一直沒有趕上這裡的生活水平。村裡是賣種子起家,後來又辦了紙廠,屬於新鄉市典型的小康村,許多頭腦聰明的年輕人脫穎而出,成為村裡的骨幹,讓村莊的發展蒸蒸日上。栽下了梧桐樹,吸引了一批批非農業戶口的新娘,人才濟濟,我們夫妻那可憐的工資和村民的分紅相比,不是一個檔次的。那時就有一股衝動:上大學有啥好處?

後來的後來,我到民辦學校交流學習,發現江蘇的人才除了學歷,更多的是實踐出真知。一位80後副校長,是個復原軍人,作為政教主任,對學生進行軍事化管理遊刃有餘。談起管理,他認為成功的原因是自己對經歷過的每一項事例都反思到位,得出最合理的處理方法,然後身體力行,形成共性。他從參加工作到現在,辦過廠礦,包過魚塘,承辦果園,投資民辦教育,在跌倒中站起來,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仍然不敢放鬆,每天都要學習,讓自己更勝任。比較起來,我常想:難道我太穩定啦?

每次去看望母親,她都在唸叨:閨女呀,你看看你也是公家人,手裡就存不住錢,吃的穿的用的還沒有村裡人闊綽。我也深思:是啊,現在村裡的地因為市裡的投資,都賣出來了,一畝地五萬四。誰家都有五六畝地,有的甚至十畝地。幾乎家家都是村裡一座小別墅,城裡一套房。手裡存著些錢,父母不用消費,自己帶著孩子和老婆喜氣洋洋的過日子。我當然就相形見絀了,兩個孩子上大學(女兒是民辦三本),家裡每月結餘寥寥。我也在奇怪:國家的政策勝過一切自我的努力,我多像《駱駝祥子》的祥子,個人苦苦奮鬥這麼多年,負載前行,本該高屋建瓴,但是一直在親戚朋友的屁股後面輾轉反側,終不同步。

作為70後的我,給70後的大家丟面啦,既沒有60後的幸運,也沒有80後的變通,吃了苦中苦,卻沒有成為人上人!

在矛盾中前行的70後的我

在矛盾中前行的70後的我

在矛盾中前行的70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