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相信“性應該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就進來看看吧。

21歲學長自述5年來小藍使用經歷

如果你也相信“性應該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就進來看看吧。

在“性與愛可以分開”的觀點越來越流行的當下,還有一群少年,我們應該堅持著傳統的性愛價值觀——“性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01

“約嗎?”——軟體上跳出來這條訊息。自18歲成年以來,這是我的第5個“尋約者。”

納撒尼爾說過:“性生活是愛情的表現,它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生活、自我和情侶的愛。”

我也一直堅信,愛情是性生活的前提,真情實感比生理快感更加讓我快樂。

和前任分手後的一年裡,我一直單身,生理需求自己解決,心理需求也只能寄託閱讀。

直到幾天前——在軟體上遇見了他。

是他先向我打的招呼,沒有問三圍,沒有問在哪裡,更沒有開門見山地“約嗎”,而僅僅是以簡單地“你好”二字開始了我們的對話。

我18歲,他30歲。

我們偶爾閒聊,聊因為性取向而自殺的少年《天佑鮑比》,聊無疾而終的同性愛戀《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來我們又開始聊彼此當下生活裡的煩惱、過往情感裡的遺憾。

我私下開心了許久,以為終於遇見一個願意以心相待的人。

我嘗試著一步一步走進他的心。他告訴我,他談過許多次戀愛,目前單身。從他語氣中,我能感覺到他似乎已經對愛情不抱希望。可我總想著,也許我可以成為那個重新點燃他愛之希望的人。

直到三天後,他發來一條資訊:“約嗎?”

我感到失望,心裡有些膈應,細究起來還有一些心痛。我對於他的所有期待和幻想,都因為“約嗎”這兩個字而失去意義。

在被拒絕後,他就很少找我說話了。

這是我十八歲在gay圈裡上的第一課——我開始質疑自己的立場,重新思考性在我們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現實中有兩種性,一種是單純追求生理快感,沒有任何私人的情感。這彷彿已經成為大多數gay的生活態度:人生需要快感,不計較給你快感的人是誰。

我想起,當我與30歲的他談及上一段感情時,他感嘆道:“沒意思,圈子裡的人都這樣。”

對於很多gay來說,性是愛的前提,甚至性即所有。在他們眼裡,性是蒙田所說的慾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和進食飲水一樣,是必須品,而愛是附屬品。他們不僅習慣了996,也習慣了419。

另一種性,非單純地追求快感。他們認為,性是伴侶間增進情感的一種方式。他們認為性不能獨立存在,沒有愛的情慾不是人性,是獸性。

02

泰戈爾說的:“不是你遇見愛情才相信愛情,是你相信愛情,才會遇見愛情。”

我也不懂為什麼,身旁的一些基友總覺得美好的愛情只能在影視作品裡出現?這些基友有和我同齡的,也有年長的;有還未曾戀愛的,也有經歷過數段感情的。

他們總告訴我,美好的愛情太飄渺,人要現實一點。這現實,就是性,是肉體,是慾望,是快感。

但他們從未考慮過,真正的現實是你付出了多少,你才能得到多少。

不為你的房貸而打拼,那你只能住出租小平房;不為尋找合適的男友而努力,那你只能靠419生活。

像情人節、七夕節,躺在你身邊的只能是一個陌生的男人,天亮之後留下的,只是過去式的快樂。

很多基友抱怨自己身不由己,說學習和生活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哪裡還有時間尋找伴侶?也有基友認為固定的伴侶只會讓新鮮感一點點消失。

其實這都是因為性慾佔據了他們心中原本屬於愛情的那片區域。所以他們不願意為了愛情而付出、努力,只願意獲取不用付出真心的性。

這就像個惡性迴圈,原本因為空虛而想找個人填補,第二天反而更加寂寞。週而復始,基友們逐漸習慣了這種短暫的性關係,就像社會中形成的速食文化一樣,只求帶來快感的速度,而不求內涵。

此時此刻,在他們眼裡,戀愛是種長期的投資,短期內回報甚微。因此,為了情慾的滿足,約炮,順理成章地成了首選。

弗洛伊德說過,一旦情慾的滿足太過輕易,它便不會有什麼價值可言。在速食文化的影響下,情慾逐漸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

但對於剛剛走入18歲的我,不希望我的情慾在未來變得廉價,也不希望我的性生活只是為了情慾的滿足。

03

大學期間,我認識了一位高中生,他曾告訴我,他不約,也沒有談過。

他到現在一直相信:要和喜歡的男生在一起,然後才能有性生活。在與他的交談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是價值觀的契合讓我遇見他。

有一次我問他,萬一厭倦了喜歡的男生怎麼辦,會去約嗎?

他告訴我,兩個人的感情本來就會淡去,但愛情能促使兩個人變得更好,愛情的天長地久,是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讓一個更好的人愛上另一個更好的人罷了。

至於約P,在他看來是飲鴆止渴,解決了性,卻填補不了空虛。

在他看來,同志之間,真正的愛情沒有終點。它不像性,高潮代表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