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孩子,多為生你養你的父母親想想,不要輕易拋棄你的家!

琳琳愛生活2

你,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了?

父 母 你應該怎麼去定義呢?

扎心!孩子,多為生你養你的父母親想想,不要輕易拋棄你的家!

我們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

記得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跟隨我們在打工的地方生活,剛剛搬家過去,晚上睡覺的時候,孩子鬧著要回家,我對孩子說“寶寶,只要我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那時候的他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似懂非懂的望著我。

後來隨著打工地點的遷移,又經歷了很多次的搬家,有爸媽在身邊陪著,孩子再也沒有這樣鬧過回家。

《論語》中《裡則》這樣寫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扎心!孩子,多為生你養你的父母親想想,不要輕易拋棄你的家!

無論你走到哪裡都需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父母,告訴自己的父母你要到哪裡去,去做什麼?一段時間以後,就要回家,問一下父母的身體情況,陪一下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讓這一切都成為過去式。

曾經有位朋友這樣說過,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父母不在了,只是一個歸途。

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都認為父母給我們的這些都是應該的,不懂得感恩,他們理所當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一切,拿著爸媽提供的物質,學著他們不懂的知識,見識他們沒有見識過的世面,體驗他們沒體驗過的人生,到頭來卻開始嫌棄他們。

《朗讀者》裡說: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我們奔向越來越遙遠的地方,也越來越怠慢起了那個曾經教會我們走路的人。

這是這個社會的悲哀,現在的孩子們沒有接受過好的挫折教育,他們都是在蜜水裡長大的;他們的生活都是順風順水的,沒有經歷過大的風浪,一定挫折都沒有嘗試過,所以他們不懂得感恩,他們不知道,在經歷一點點的不如意,不順心就去自殺,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

扎心!孩子,多為生你養你的父母親想想,不要輕易拋棄你的家!

當我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更多的是心痛,這個女孩子這麼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看到對女孩父母的採訪,說這個孩子平時性格開朗,跟同學也沒有矛盾。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走進了冰冷的河水,拋棄了所有呢?當你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你想過你的父母嗎?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必須讓孩子知道生活裡有一個困難的字眼,這個字眼是跟勞動、流汗、手上磨出老繭分不開的,這樣他們長大後才會大大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當我們在中小學時代,就多做家務,多去學習一些生活常識,嘗試一下失敗的感覺,遭受一下挫折教育,長大以後,在碰到一點不順心如意的事,他們還會選擇這樣極端的道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