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謠言粉碎機(一) 微動作能測謊嗎?

心理學謠言粉碎機(一) 微動作能測謊嗎?

綜藝節目常常有專家點評

從2011年開始,我就在中科院心理所進行謊言和微表情的研究,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謊言到底有沒有特定的樣子,我們能否將它描述出來呢?

跟大家說說我看到過的一個情感類訪談節目,嘉賓是一個測謊專家,哦,或者叫微表情專家。充滿正義感的主持人擲地有聲地說:“婷婷到底有沒有跟前男友發生不該發生的關係?”然後邀請微表情專家解讀:“你透過婷婷的微表情觀察一下,她到底有沒有撒謊,好不好?”這位微表情專家略顯為難地說:“真的要做這個殘忍的事情嗎?”於是,她開始詢問女嘉賓婷婷。婷婷說進了房間後就在說話,就一直在說話。

女嘉賓僅僅作了一些簡單的回答。“厲害”的微表情專家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婷婷的說法不是真實的。理由是,婷婷對自己的說法不自信。對婷婷不自信的判斷來自於這位“專家”對婷婷微表情的觀察。“她在說‘就是我們兩個人一直在說話’的時候,有一個單肩的抖動。單肩抖動表明對自己所描述的內容並不自信。進而推匯出這個部分並不真實。此時的女嘉賓已經有一些明顯的不耐煩和不高興的表情了,嘆了口氣。專家接著說:“我在說她不真實的時候,她有一個出氣的動作,這是一個壓力。”透過這個吐氣的動作,“專家”判斷女嘉賓是承受了壓力所以有這個動作。受不了的女嘉賓此時憤然離場了……

那有好奇寶寶可能會問,為什麼不自信的時候會伴隨著單肩抖動呢?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說謊者說謊會覺得不自在,透過肢體的某項動作緩解這種不自在的感覺。這可能是所謂的一些碎動作,動作幅度不會太大,比如說完一句話後交叉雙臂,表明對自己剛才說的話沒有信心。另外,人們有時候雙手攤開,然後聳個肩膀,表示尷尬無奈的意思。為什麼變成單肩了呢?因為單側的是一種抑制的狀態。由於沒有充分展現出來,更表現出了他是在隱藏,只是不小心洩露出來了,這就是微反應或者微表情。人在說話的時候常常會伴隨著一些非言語行為,而這些非言語行為往往容易被解讀成說謊的線索。

心理學謠言粉碎機(一) 微動作能測謊嗎?

各種介紹察言觀色的暢銷書

以上純屬胡扯,各位客官一笑而過吧。

單肩抖動跟說謊扯上關係,似乎很大程度是《Lie to Me》第一季第一集裡說的。我們可以先做兩個基礎問題的思考。

首先,不自信是什麼樣的狀態?當我們表現出不自信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退縮的行為,比如說,低頭,弓背,眼睛往下看,或許還有可能聳肩。

其次,聳肩有什麼進化的意義?如果是類似於條件反射式的聳肩,可能是某種外部刺激引起了這種條件反射,比如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聳起肩膀,保護自己的腦袋。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因為自己受到了威脅,所以要把肩膀聳起來。不過至於為什麼會是單肩,可能是文明社會的人類不像動物那樣充分地表達自己,所以抑制了充分表達,變成了單側。這就像我們在憤怒的時候不會把我們的犬牙展現出來,而更可能是緊閉雙唇。

以上純屬一個思辨的過程。一些解釋表情與動作意義的思路,可以追溯到達爾文。他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這本書裡,對錶情做了詳細的觀察和思辨,不過很多隻是基於“因為有適應價值而保留了下來”的假設。同樣的,雖然美劇《Lie to Me》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Paul Ekman做顧問的,但是很多觀點僅僅是一些猜測,離科學結論還有一定的距離。作為挑剔的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名人或者科學家說的就可以完全相信,何況《Lie to Me》只是電視劇。

要證明聳肩是否一定代表了不自信,那麼最好有實驗能證明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意味著某個原因就會引發相應的結果。那麼在聳肩和不自信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呢?對於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思辨當然是不夠的。於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何從實證角度證明單肩抖動是由說話不自信或者說謊造成的。或者哪怕我們去尋找相關關係,也就是每次不自信或者說謊的時候,多大機率伴隨著單肩抖動。

心理學謠言粉碎機(一) 微動作能測謊嗎?

抿嘴也是常常用來分析的“小動作”

理想的狀態是進行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實驗。這4個短語不在這裡展開。至少,我們應該有一批資料(哪怕不是很多,也沒有嚴格的控制),發現個體在說話不自信的時候,伴隨著單肩抖動;並且有另一批資料發現,在個體說話沒有不自信的時候,沒有單肩抖動或者很少有單肩抖動。這個資料哪裡來?目前看來,只是個案觀察罷了,因為不太可能有大規模的資料。

而且,哪怕我們觀察到說謊或者說話不自信時,經常會出現單肩抖動,也還需要排除掉其他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肩膀有點癢?有沒有可能因為想去攻擊但是被抑制住了,所以變成了單肩抖動。或者,像美國人所用的聳肩表示一種無奈?或者,是不是有種深呼吸的狀態,順便把肩膀動作給帶出來了。當然你也可以有其他的解釋。你可以看到,這些解釋可能是非常合理的並且能夠自圓其說的。一旦有了其他方面的解釋,你就會對原來的解釋有個疑惑,到底是誰引發的單肩抖動呢?

好,我們再把條件放寬一點,假設可以尋找到這種大規模的資料,那麼你如何判斷這些人在聳肩的同時是因為說話不自信?畢竟是否自信,是自己的主觀體驗,證明也絕非易事。遺憾的是,在現在大眾所理解的關於所謂的“微反應”研究中,大多停留在這個層面。大家透過各種微表情和微動作,來理解說話者內在的真實的心理活動,來替代或者補充語言內容提供的資訊,我們姑且把它叫做“讀心術”好了。很多透過某些渠道學習過“察言觀色”或者“讀心術”的人,往往會認為非言語行為比言語行為本身更可靠。然而,DePaulo等人在一篇影響十分廣泛的元分析文章中考察了158個可能的說謊線索,發現其中118個線索與說謊無關,大部分為非言語線索(包括注視迴避(gaze aversion),姿勢改變(postural shifts)。所以,我們實際上無法判斷節目中的女嘉賓是否對自己的話不自信,更不能因此而認為他說謊了。

於是,我們目前得出的結論是:“單肩抖動表示說話不自信”這個說法,在理論上沒有很堅實的因果關係,在實證上還沒有被證實;或者基於DePaulo元分析的結果,這類線索已經被證偽。所以,不要指望著透過那些傳說中的微反應來測謊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會思考某些結論背後的邏輯。

心理學謠言粉碎機(一) 微動作能測謊嗎?

某電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