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圈子”的說話藝術

在以前,心直口快的人都是被人們所稱讚的,因為這樣的人真誠、實在。但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因為有時候,直言快語後其效果並不佳,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會因為心無城府而造成不少的麻煩,違背言語交際的初衷。所以,有時有意繞開中心話題和基本意圖,採用“兜圈子”的說話方式,從不相關的事物、道理談起。卻常能收到較理想的交際效果。

請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一天,某青年教師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嘆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說出了丈夫想說還 未說出的話。

晚飯後,幾位青年人去拜訪某教授。談到夜深,教授接者青年人的話題說:“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入城參加一個學術會,準備就這個問題找幾位專家一塊兒聊聊。”幾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辭:”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還要出差,耽誤您休息了。“

第一個例子中,青年教師想接姨媽來城裡治病,擔心直接說出來,媳婦不一定會同意。於是採用了“兜圈子”的說話技巧,透過吃棗飯、憶舊情,營造一種適宜的氛圍,然後再說姨媽生病,讓妻子接過話題,說出接姨媽的話。這樣言來語去,自然圓滿,比直說高明多了。第二個例子中,教授因為第二天要出差,想早點休息,但礙於情面,又不好直言辭客,而是巧妙地接過對方話題,說出了第二天的安排,達到了辭客的目的,話語委婉得體而不失禮儀。由此看來,說話“兜圈子”,有時候確實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直言快語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以上兩個例子都不屬於直言快語的說話方式,但說者禮貌,聽者明白,也都達到了直言快語的效果。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也曾說過“兜圈子”是一種說話的藝術。但“兜圈子”的說話方式也不是隨便哪種場合都能用的。要正確運用這種藝術,首先要善於分辨言語交際的具體情況,做到當兜則兜,不當兜還是直說為好。言語交際中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顧及情面,有些話不便直說。婆媳之間、戀人之間、親家之間、朋友之間、客戶之間等情感都是需要慢慢建立的,基礎欠牢固,交往中雙方都比較謹慎、敏感,言語中稍有差錯,都會帶來不快或產生誤解、造成矛盾。

第二種,出於禮儀,有些話不便直說。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稱“禮儀之邦”,具有文明禮貌的社交風尚。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十分注意話語的適切、得體。私人場合、知己朋友,說話可以直來直去,即使說錯了,也無傷大雅。在公共場合,對一般關係的人,特別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對待外賓,說話就要特別講究方式、分寸。為了不失禮儀,說話就常需兜圈子。如上文第二個例子中那位教授的話,就與特定的交際場合、物件、自身的身份相稱實現了和諧溝通的目的。試想:如果直言相告明天去出差改日再談,雖可以達到辭客的目的,但會把對方置於較為尷尬的處境,這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藹的一面。

第三種,將某件事情或某個意思直接挑明,估計對方一時難以接受,一旦對方明確表示不同意,再要改變態度,就困難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調事理,征服對方,就可以把基本觀點、結論性的話先藏在一邊,而從有關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起。待到事理通暢、明白,再稍加點撥,自能化難為易,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上文第一個例子當中那位教師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接姨媽來城裡治病,妻子不一定會同意。而透過吃棗飯、談紅棗、憶舊情,事理人情雙關,形成了接姨媽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講,妻子就順理成章地說出了他的心裡話。

兜圈子在以上情況中是能產生一種含蓄委婉的語言表達效果,但含蓄委婉的話卻並非全是兜圈子。兜圈子更不是猜謎語、說隱語,最終是要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兜來兜去,把對方引入迷魂陣,就不好了。再者,兜圈子這種說話藝術一定要慎用,當兜則兜,不然,兜之不當,會給人囉唆、虛偽之嫌,與交際目的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