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資訊繭房”,讓溝通更有溫度

“X先生,你對我們店的服務還滿意嗎?你覺得我們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呢?”

“我覺得都挺好的,如果真要提意見的話,我覺得……”

“哦,X先生我要跟你解釋下,這個……”

“哦!”

想必大家也看出來了,看似在徵求意見,實則他的心是關閉的。這樣的溝通完全是無效的。其實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有,如果用一句術語來表述的話就是“資訊繭房”。所謂是指人們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簡單的理解就是,只聽自己想聽到的內容,過濾那些自己不想聽的。

打破“資訊繭房”,讓溝通更有溫度

我們先從理論層面來理解這個公式。心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叫喬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Joseph Luf )和哈里·英漢姆( Harry Ingham )提出的一個模型,它被認為是“描述人類互動最有意思的模型之一”。喬哈里窗把人們的資訊(或者意識,personal awareness)劃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我知道、你也知道的資訊,這是溝通中的共識區,雙方享有的資訊完全對稱。

第二種,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資訊,叫作我的盲區。

第三種,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資訊,叫作你的盲區。

第四種,我們都不知道的資訊,這是特別“可怕”的一類,因為它是溝通雙方共同的盲區。

打破“資訊繭房”,讓溝通更有溫度

那有什麼辦法能打破自己的“資訊繭房”呢?

分享一個工具——“喬哈里窗”,它能幫你“資訊繭房”,讓你的溝通保持開放性。

“喬哈里窗”是根據對方和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兩個維度組成一個四象限,分別是

開放區:我知道別人也知道;

盲區:我不知道別人知道;

隱藏區:我知道別人不知道;

未知區: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

具體該怎麼用呢?

首先,在與他人的溝通前,先列出是有自己已經知道的事項。

其次,列出自己想知道的資訊。

然後,用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對方說出更多的資訊,在此過程中,就能發現資訊中哪些屬於開放區,哪些是盲區,哪些是隱藏區,哪些是未知區。

最後,與對方一起探尋未知區,從而擴大開放區,讓你們的溝通更加有效。

打破“資訊繭房”,讓溝通更有溫度

面就舉個例子,

上半年有一個週日下午,我老婆在上班,女兒去舞蹈培訓六點才下課,而我帶著兒子去打籃球了。然後我就對我女兒說你下課了就去路邊等你媽,她會來接你的。然後我就給我老婆打電話,也跟她說了六點下班的時候接女兒。(

開放區)

結果到了六點半他們兩個才到家。我就問了怎麼回事,女兒說“你不是讓我下課後在路口等媽媽嗎?但我很久她都沒來,然後我就自己往家裡走了。”(

隱藏區)

我老婆“我就在路口等你啊,我等了你二十分鐘都沒見到。你到底怎麼回事啊!”(

盲區)

他們兩個都說在路口等了,而且還是同一時間的,為什麼沒碰到呢?

然後我問我老婆“你在哪個路口等啊!”(

盲區)

她說“在XX路口啊!不是每次學完乒乓球都是在那裡等的嗎?”(

未知區

“媽,我今天學的是舞蹈,不是乒乓球。”說完我女兒就大哭起來。(

未知區

原來我老婆記錯了日子,以為那天是週一,我女兒學乒乓球,所以他們等在完全不同的路口。

只有不斷地擴大開放區,減小未知區,才能打破溝通中的“資訊繭房”才能讓溝通變得更加有效。

打破“資訊繭房”,讓溝通更有溫度

請你也畫一畫這個四象限,把你剛剛與他人談話的內容填入相應的象限內,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將你們對話的開放區擴大呢?